散發弄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騎當步卒八人”的威勢攻擊對方。秦俑二號坑在
試掘時,露出土層的完整的有騎士33、馬36。這些騎士都無一例外地作垂臂、左手
提弓的姿勢。出土的武器惟見銅劍、鏃和弓弩,沒有長柄兵器。而此時的劍,看來
也只是騎兵作為衛體的武器而已。這說明秦騎士的作戰手段同趙武靈王時教國人穿
“胡服”,習“騎射”的情況是前後相承的。民國時期,洛陽金村曾出土過一面戰
國銅鏡,背面有騎士乘馬握劍刺虎的影象,即證明了這一特徵。由於劍僅限於擊刺
的單純動作,在馳驅如飛的騎兵手裡是發揮不了太大作用的。也正是由於這諸多的
侷限,才使騎兵無法充當作戰的主力而只能處於輔助的地位。戰國時期,秦國有兵
員100 多萬,其中“帶甲”(指步卒或作“奮擊”)百萬,戰車兵數千乘,而騎兵
僅有1 萬。包括後來發掘的秦湧三號坑,從出土的情況看,三坑中約有步兵湧6 千
多,戰車140 餘乘,騎兵俑116 騎。從文獻記載和考古資料提供的雙重數字表明:
秦惠文王時,秦國的騎兵佔軍隊總數的1 %左右。到了秦始皇時,騎兵的比例已升
至2 %,這時步兵仍是作戰主力,車兵的地位仍然高於騎兵。即是騎兵使用率最大、
也最多的趙國,騎兵在軍隊中的比例也還是有限。戰國晚期,趙國名將李牧在重新
整編部隊時,依然是以車兵1300 乘為主,騎兵13000 匹為輔。而在軍隊的總數中,
騎兵所佔的比例也不過是8 %左右。況且這是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七、八十
年的情況。
在其他諸侯國家中,騎兵的比例更少,不過1 %左右。
騎兵在戰國時期已初露鋒芒,但遲遲沒有形成戰場主力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有
一點是可以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