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發弄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法家在這裡明確
地揭示了隊形和地形是騎戰威力所在的兩大因素。車騎作為軍中的“武兵”,如果
安排得當,就能收到“十騎服百人,百騎走千人”的戰爭藝術效果。
秦俑二號坑的騎兵俑群,向後人提供的是一個宿營待發、配合車兵和步兵的實
例,若從整體觀察,就不難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即在兵力配置上,騎兵俑群偏處一
隅,其數量也遠遠地少於車、步俑之數。結合文獻記載可以說明:此時的秦騎兵雖
已是一支雄壯強盛的獨立兵種,但畢竟還沒有取代車、步兵而成為作戰的主力。協
同作戰、量機而用,則成為當時軍事家們已經運用自如的指揮藝術。
儘管此時的騎兵還沒有成為秦始皇時代的作戰主力,但在統一戰爭的交響樂中、
卻是一支最強音。因為騎兵行動輕捷靈活,能散能集,能離能合,遠距離作戰,快
速賓士,百里為期,千里而赴。短時間內長途奇襲,使敵防不勝防,出入無間,又
能迅速轉換作戰方式,成為兵書中共譽的“離合之兵”。
具有悠久的養馬史、傳統的駕馭術、早興的騎兵部隊的秦國,在騎兵的運用上
自然優勝于山東六國。而在車、步、騎並存的諸兵種中,騎兵之所以後來得到了重
視,就在於執遠戰兵器弓弩的戰士在戰鬥號令下達後,能迅速集合,翻身上馬,立
即投入戰鬥,並隨時可調換攻擊方向。同時戰鬥隊形對複雜地形的適應性強,其高
度的機動力和強大的衝擊力,都是其它兵種所不能取代的。這種獨特的騎兵戰術,
正如孫臏所認識並概括的那樣:用騎有十利。即:
“一曰迎敵始至;二曰乘敵虛背;三曰追散擊亂;四曰迎敵擊後,使敵奔走;
五曰遮其糧道,絕其軍道;六曰敗其津關,發其橋樑,虛其高裡;……十曰掠其田
野,繫累其子命。”隨後的兵法家又把騎兵戰術的原理總結為“十勝”、“十利”
等,但無論是十勝還是十利,其不外乎是由“馳驟便捷,利於邀擊奔趨”的高速度
構成騎戰的核心,即所謂凌厲的衝鋒,詭秘的奇襲,迅速的迂迴,閃電式的側擊和
夾攻,獨立的偵察,掩護本部步兵和騷擾敵人。公元前260 年,在秦、趙長平大戰
中,秦國以五千騎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繞過趙軍翼側,迂迴至後方營壘,將其截
為兩段,斷其糧道,使之不能救援,最後迫使趙軍全軍覆沒,從而使秦國在古代戰
爭吏上創造了多兵種協同而又用騎以奇的光輝戰例。
當然,騎兵的短處正如兵書上所總結的亦有不利的因素,即所謂的騎戰有“九
敗”或“八害”。其中心內容是,騎兵往往受到地形的限制而招致失敗,如陷於
“天井”(四周高峻)。“地穴”(低陷)及沼澤難行之地,大澗幽谷、木林茂密
之地,深溝坑阜之地等,均構成騎兵的“死地”或“敗地”。
這些不利的地形地物,深為兵家所忌。其次,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會對騎兵形成
威脅,這就是騎兵的衝鋒速度高,極容易脫離戰場主力,如果長驅不止,陷於敵陣
又不能破陣,再加之後繼部隊接應不上,就勢必受到敵人的截擊或埋伏而陷於進退
兩難的險境。面對這些不利的因素,作為軍事指揮者,勢必明瞭和果敢處置面臨的
一切,才能化險為夷。事實上,作為騎兵部隊,只有選擇平曠的地勢,給騎兵創造
出高速度衝殺的場所,才能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