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幾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僅擁有二十二個健康的兒子,而且其中更不乏出類拔萃的人選。他與正妻竇氏生育的四個兒子就算得上是人中之龍。三兒子李玄霸武力超群,可惜早死;長子李建成幫辦朝政,多有功勳,被立為太子;次子李世民四出征伐,戰功顯赫,被封為秦王;四子李元吉善使長矛,是軍中勇將,被封為齊王。這些能幹的兒子在大唐王朝的建立和鞏固過程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父親李淵分擔了許多壓力。在許多中國古代皇帝看來,李淵已經不是令人羨慕的物件了,簡直是招人嫉妒。許多皇帝儘管不愁沒有兒子,但那些兒子不是不學無術,就是驕橫跋扈,沒有一個可用之才。最可憐的是晉朝的司馬家族,一連出現了兩個白痴皇帝(晉惠帝司馬衷和晉安帝司馬德宗)。也許在天堂裡,司馬家族正注視著地上的李淵,恨得牙癢癢。
但是李淵有李淵的難處。擁有一群能幹的兒子有擁有一群能幹的兒子的煩惱。如果這些孩子都謙恭禮讓,沒有權力慾,那就好辦了。可是面臨一步之遙的皇帝寶座,哪個做兒子的不怦然心動呢?更何況這些兒子都參與了打天下的過程,都有自己的想法、地盤和小集團。皇位只有一個,有能力、有野心爭奪它的兒子卻有一群。你說李淵能不發愁嗎?
在這麼多兒子當中,最先引起李淵注意的,或者說李淵最先喜歡上的人是二兒子李世民。
李世民,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十二月戊午生於武功別館。起初,忙於個人仕途的李淵對李世民並沒有特別的注意。大業十一年(615年),隋煬帝在雁門關被突厥圍困住了,徵召各地的軍隊勤王。李家也要出人參加勤王,李淵就讓17歲的二兒子李世民代表李家執行貴族的軍事義務。李世民就進入屯衛將軍雲定興的軍隊作戰。對於李家這樣世代勳貴的人家來說,派其中某個兒子去勤王是件小事。李淵也沒太放在心上。誰想這一去,李世民竟然一鳴驚人,大大長了李淵的面子。
事情是這樣的:雲定興召集戰前軍事會議,確定了全軍輕裝快進,迅速尋找突厥鐵騎決戰救出皇帝的作戰方案。李世民不顧人小言微,主張應該大張旗鼓地穩步進軍。他的理由是突厥擅長騎兵突擊,這次圍困隋煬帝就是採取突擊戰術,希望打隋軍一個措手不及。如果突厥人看到隋軍大張旗鼓而來,會以為是隋軍準備妥當,已經失去了打突擊戰的意義,因而可能主動撤軍。雲定興採納了李世民的建議,大吹大擂地進軍。突厥真的以為隋軍主力準備停當,沒等接戰就主動撤軍了。李世民不戰而退突厥兵,救駕有功之事,立刻在隋朝官場和貴族圈子中傳為了美談。大家都知道李淵有個擅長謀略的好兒子。
李淵自然是喜出望外,對李世民另眼相看。
李淵自己在隋末的仕途並不通暢。隋煬帝去揚州的時候,命李淵督軍在幷州一帶清剿叛亂,防禦突厥。李淵在幷州作戰直至出任晉陽留守之間,李世民是他唯一帶在身邊的兒子。長子李建成則帶著母親、弟弟和家人在河東地區居住避禍,為父親解除後顧之憂。李世民在晉陽期間,參贊軍務,招兵買馬,是李淵策動晉陽起兵反隋的核心參與者。在決定造反爭奪天下後,李淵緊急將李建成、李元吉等兒子都秘密召到晉陽共同起事。畢竟上陣不離父子兵。起兵之初,李淵以長子李建成為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統率左三軍;以李世民為敦煌公、右領軍都督,統率右三軍。這一回,李建成兄弟倆的角色發生了轉換,並且一直延續到最後。李世民因為出色的軍事謀劃和衝鋒陷陣的能力,逐漸成為了李唐陣營的重要戰將,常年領兵在外;李建成則一直跟隨李淵身邊,負責軍中行政和後方事務。兄弟兩人各盡所長,書寫了不同的人生軌跡。
身不由己(2)
攻克長安後,李淵立隋煬帝孫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是為恭帝。恭帝進封李淵為唐王,以李建成為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