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4/5頁)
這就是結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軍、楚王瑋為衛將軍,領北軍中候,下邳王晃為尚書令,東安公繇為尚書左僕射。”
所有人都大吃一驚,這份詔書橫看豎看都覺得用心險惡。惠帝的用意似乎不是治國安邦,而是存心挑起天下大亂。
第三章 汝南王與楚王
一、兇狠的詔書
嚴格來講,“八王之亂”是從元康元年(公元291年)三月那場政變開始的,直到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十二月,政權盡數落入東海王司馬越之手,河間王司馬顒被人扼死在赴洛的馬車上為止。
這一場爭權奪利的激烈鬥爭曠日持久、流血千里,由起初的宮廷政變,逐步升級成為大規模的屠殺戰爭。持續的殺戮削弱了中樞的力量,激化了原本潛伏在社會表皮之下的各種矛盾,直接導致了帝國的土崩瓦解。緊隨其來的永嘉亂世,開啟了五胡亂華三百餘年的分裂戰亂之門。究其禍亂本身,殘酷慘烈,空前絕後;究其後患,更是血淚盈河,無數人死於兵火流離,令後人千年之後想起,仍咬牙切齒。
起先,這場禍亂沒有固定名稱。“八王之亂”這一個名詞來自《晉書》列傳第二十九卷。《晉書》的編者把這主導這一場禍亂的八個諸侯王合寫在一卷中,認為“西晉之政亂朝危,雖由時主,然而煽其風,速其禍者,咎在八王,故序而論之,總為其傳雲耳。”
在正史之中,《晉書》一直遭人詬病,認為史料雜蕪,亂力怪神的東西太多。但是八王列傳的寫法得到了後人的讚賞,清代的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說:“(《晉書》)各傳中敘事雖蔓衍無法,亦尚差可,其以八王特提出聚於一處,不似他王,以同父者合為一篇。又其序次則以事之先後,不以輩行之尊卑遠近,極得史法之變。”
於是“八王之亂”四個字涵蓋了惠帝一朝那十幾年血跡斑斑的全部。如果真有一字千鈞的說法,這四個字重得令人窒息,附在這四個字之上的,是遮蔽原野的白骨,是盈盈成河的血流,是無數殺人者與被殺者癲狂的號叫、無助的哀呼呻吟。
名為“八王之亂”,實際參與其中的司馬家兒遠遠不止這八個,選其罪惡最大的八人立為靶子鞭撻;而在這八王之中,也有罪惡輕重之分,對於在禍亂起始就殞命的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史家的態度是哀其不幸、恨其無能。《晉書》中如此評論“汝南(王)以純和之姿,失於無斷;楚隱(王)習果銳之性,遂成兇狠。或位居朝右,或職參近禁,俱為女子所詐,相次受誅,雖曰自貽,良可哀也!”
這個評論十分到位,汝南王司馬亮的無謀無能,在他與楊駿爭做顧命大臣的時候已經暴露無遺,是個不足忌憚之人;楚王司馬瑋則不僅表面性格果銳、行事狠辣而已,他年輕勇武的身軀內,跳著勃勃野心,他存著僥倖之心,凱覦著他哥哥的皇位。就此一念之差,利令智昏露出破綻,楚王落為賈皇后的手中屠刀,然後如過河小兵一般成為棄子。
三月政變結束不久,楚王與賈皇后之間短暫政治聯盟立刻危機重重。楊駿消失後留下的權力真空必須有人填補,在這個問題上,賈皇后與楚王各懷鬼胎。
誅殺楊駿整個過程的現場總指揮是楚王司馬瑋,急先鋒是東安王司馬繇,兩人居功至偉。
論親疏,楚王是先帝親子、當今皇帝的親弟弟。九年之後,皇帝的另一個親弟弟淮南王討伐趙王,他很理直氣壯的高呼:“趙王欲破我家!”楚王也完全有資格將國事包攬成家事,不容他人染指,而且他是先帝臨終特意安排、託以厚望的一個兒子,位高權重,楚王“性開濟好施,能得眾心”,人緣威望也不錯。
楚王唯一的缺憾是很無可奈何的缺憾:他太年輕了,資歷太淺,元康元年他才二十一歲。這個年紀的人“習果銳之性”完全在情理之中,況且楚王是年輕人中的那種狠角色,做將軍猶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