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 (第3/5頁)
攝氏0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慈禧太后聽了就不舒服,把念《無量壽經》廢除了;大概聽取五惡、五痛、五燒不是味道,這就是業障現前!
‘或施惠而人反怨’,你好心對待別人,送別人禮物,人家不但不感謝,還怨恨你。
‘或夜夢顛倒,甚則妄言失志’,‘妄言’這是大的業障;‘妄言失志’就是精神分裂,胡言亂語,辭不達意,業障相當嚴重了。‘皆作孽之相也’。
苟一類此。即須奮發。舍舊圖新。幸勿自誤。
有這些現象,就要認真懺悔,要奮發把舊習氣革除,不能再因循苟且。如果不改過、不自新,前途就沒有了!所以一發現有這些現象,立刻就要回頭,回頭是岸,不可自己誤了自己的一生。
真正把自己的毛病習氣革除了,才可以接受教誨,修善積德。如果不是真正的法器,教他是沒有用處的;特別是在教學、傳法,一定要傳給有條件的人——佛門稱為“法器”——過失少、心地清淨、勇於改過、有智慧的人,才是法器。若是一身毛病,如果你傳授法給他,將來造業更重!他要不得法,他害人少,造業也小;他要是多學了一些,本事大了!能力強了!壞事做得更多、做得更重——那老師就看錯人了!所以傳法要認識人,非其人不傳,這不叫“吝法”;如果是個法器,你不肯傳,叫做“失人”。不是法器,不能傳;是法器,一定要傳給他。
下面是“積善之方”。積善之前先改過,使自己有能力具備接受大法的條件;先培養資格,然後才接受大法。
三、積善之方
(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⑴古德十人以證之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昔顏氏將以女妻叔梁紇。而歷敘其祖宗積德之長。逆知其子孫必有興者。
開端引用《易經》來作為積善理論的依據。積善的人家一定有餘慶,他一生享受不盡,留給子子孫孫享之,其中有很深的道理。
‘昔’是過去,‘顏氏將以女妻叔梁紇,而歷敘其祖宗積德之長,逆知其子孫必有興者。’古人跟今人真的不一樣,中國自古以來,婚嫁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比現代自由戀愛,說老實話,有好處!好處是什麼?真正有學問、有道德的父母,不會把你配錯;壞處是若父母沒有受過教育,無知無識,可以把女兒賣掉,所以兒女不甘心、不情願的勉強湊合,這是缺點。但是不可以不知道,它有絕對的好處。
‘叔梁紇’是孔子的父親,孔子的母親姓顏,這裡的‘顏氏’就是孔子的外公。他把女兒嫁給孔子的父親——你看!不是隨便嫁的。他看出孔氏一家人代代都積德、代代修善,這家庭裡子孫一定有發達的,所以他將女兒嫁給孔家是有道理的。
‘歷敘其祖宗積德之長’,他們一家人的長處就是修善積德。‘逆知’,就是預知,就是根據他們祖宗積德,曉得他們家裡將來一定有好子孫,會興旺的,這才把女兒嫁給叔梁紇,生了孔子。所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中國自古以來,幸福的家庭很多。
古代的執政者,只要掌握政權,大的是帝王,統治國家;小的縣市長、鄉鎮長——我們一般講政務官。在他們的職責範圍裡有三句話——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作之君”,君是領導人,你是這個地區的領導人;“作之親”,你是這個地區百姓的父母,你要把百姓當做子弟來看待,要照顧他、要愛護他、要養育他;“作之師”,師是模範,他們不懂,你要教導他。現代民主制度,沒有這三條。所以“君、親、師”三個人的責任集中在執政者身上——如能盡職,功德不可思量。
孔子稱舜之大孝。曰。宗廟饗之。子孫保之。皆至論也。試以往事徵之。
前面依據《易經》敘述孔夫子的家世,再說到孔夫子對於舜王的讚歎。舜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孝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