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 (第2/2頁)
[俄]尼·伊·雷日科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手中保持50‐60的所有權比較合理‐‐這主要是指在國民經濟的基礎部門以及國防工業部門的企業。其餘的50‐40可以是股份制形式或者個體形式,但不包括土地。宅旁地、別墅用地和菜園果園用地可以除外。在制訂方案時,我們特別注意所謂&ldo;民營企業&rdo;物件,但其所有者只應是集體。
與這種觀點相對立的是自由主義經濟學家以及以雅科夫列夫為首的一群政治家們的觀點,他們一心為私有制唱讚歌,堅持認為只有私有制才能自然而然地解決國家的所有社會經濟問題。
要想逐步過渡到由國家進行必要調節、以社會為指向的市場經濟,過渡綱領的制定者面前還存在著不少複雜的問題:要為我國實現深刻的、內容極其廣泛的科技革命創造一切必要條件,要改革價格形成的體制,要改變生產資料生產和生活用品生產的比例關係,擴大生活用品的生產等等。
總之,在回應時代呼喚的同時,蘇聯政府從現實的社會經濟狀況出發,於1989年制訂了一個方案,把採取有力措施深化改革同在各個管理層面上審慎行動結合起來。我們在走向市場的同時首先力圖穩定社會經濟局勢,然後再向前進,走向一個更加發達的商品‐貨幣體系。
有的人號召我們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立刻全面投入市場經濟的旋渦,並且舉歷史為例說,歐洲和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實際實行的也是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但他們卻一往無前地勇敢地投入了市場經濟。這倒是不錯。不過他們具有長期搞市場經濟的經驗,只是由於戰爭,才在一定程度上中斷了五六年而已。他們即使投身進去也不會被淹沒。此外,我還要說,他們在戰後根本就沒有排斥國家計劃因素,而且現在也不排斥,而我們那些剛剛冒出頭來的主張市場經濟的救世主們‐‐實際上也就是目前我國經濟的瞎眼指路人‐‐卻一聽計劃經濟就躲得遠遠的,就像躲瘟疫似的。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