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陶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上半島已有通用的阿拉伯語,這就為一神教的伊斯蘭教的產生和傳播奠定了基礎。
不過,當波斯與拜佔廷及其盟國衣索比亞為爭奪葉門國際商路(絲綢之路)的控制權時,阿拉伯人就深受其害。525~570年,衣索比亞佔領商路南端的葉門,575年波斯打敗衣索比亞,一直統治葉門到628年。外族統治期間,葉門的馬里布水壩倒塌,農業荒蕪。尤其是波斯統治時商路改走波斯灣,透過葉門的商路衰敗,這就使商路上靠過境貿易維持生計的部落陷於更加貧困的境地,阿拉伯社會處於動盪不安與危機之中。
總之,自然條件的惡劣,阿拉伯人的窮困,商路的改變,部落矛盾、階級矛盾的尖銳,其結果,或者是阿拉伯人自相殘殺,走向滅亡;或者是各部落團結起來,形成統一民族,一致對外,走出這不毛之地。穆罕默德及其創立的伊斯蘭教,把阿拉伯人引向了後一條路。
最令李泰覺得有趣的是,阿拉伯人對外擴張的原因:一是宗教熱情,二是貪婪之心。聖戰的旗幟,既使阿拉伯人充滿了宗教熱情,也誘發了他們的貪婪之心。其中,經濟因素是最主要、最深刻的原因。為了新月地帶的城市和尼羅河谷的沃野而拋棄荒涼沙漠的困苦生活,阿拉伯人自然義無反顧,勇往直前。當時的一個阿拉伯詩人就寫到:“你拋棄自己的故鄉,不是為了尋找天堂。卻是那麵包和椰棗,把你吸引到了遠方。”
當腐朽的拜佔廷和波斯帝國不斷潰敗的時候,當阿拉伯貴族及普通士兵都獲得大量戰利品的時候,這種擴張就越發不可遏止了,只有他們自己的**才能停止他們擴張的步伐
從李泰的話中明白了阿拉伯為何發起,目的是什麼,戰鬥力會因為宗教狂的爆發而達到什麼地步,以及將來的危害之後,布蘭三人驚得目瞪口呆,好久都合不攏嘴。
終於,三人回過神來,心裡大肆慶幸,自己真的選對了,讓一個如此熟悉白衣大食,如此瞭解阿拉伯民族的大唐作為求救方,將他們作為盟國,讓他們來幫助自己,這的確是最好的方法,再適合不過。薩珊波斯遇上了李泰,確實是大幸啊!
事實確實如此,還有誰比李泰更瞭解阿拉伯人的能力,想要抑制他們,除了內部的腐朽、分裂、矛盾,那就只有依賴大唐,但大唐太遠。所以李泰才會將拜占庭、波斯聯合,提出還埃及自由,另外,他也希望西突厥能放聰明些,不要拖自己等人的後退。
PS:先說一聲,本人雖然因為身體緣故呆在家裡,但開始寫書也僅是為了打發無聊的時間,所以可能會挪用一些資料,對此說聲抱歉。
………【第十三章 不單是戰爭!】………
中世紀是信仰的時代,世界三大宗教中的基督教、佛教雖產生於古典時期,但其廣泛傳播卻都是在中世紀。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後,中世紀最重要的事件就是伊斯蘭教的產生和一系列伊斯蘭帝國的興起:阿拉伯帝國,塞爾柱帝國,四大汗國,帖木爾帝國,莫臥爾帝國,奧斯曼帝國。從而形成了以中東為中心的、從東歐到中亞和南亞的*,形成了一個伊斯蘭文化圈。
伊斯蘭教的傳播,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632~750年,首先傳遍中東,然後向西傳到北非、西班牙,向東傳到中亞。其中還包括地中海的一些島嶼,如西西里、科西嘉、塞普勒斯等。第二階段從1000~1500年,傳入印度、東南亞和黑非洲,使印度洋成為穆斯林保護區。
要抑制白衣大食,不光得從軍事上,還能在宗教上進行相應的反擊、改革等。李泰一直聯絡絲綢之路上的宗教,目的在於對抗伊斯蘭教。可惜,當他來到薩珊波斯後,他突然發現,能守住未被伊斯蘭教化的中亞部分就已經很不錯了,真想與宗教狂抗衡,難!
作為世界宗教中最年輕的宗教,伊斯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