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閃稅儺彰親罾忠獯�牡胤健�
也有挑著擔子沿街賣的大碗茶,賣的人多半是老頭,或者是半大的孩子。那挑子一頭是一個短嘴、大肚的綠釉大茶壺,壺身包上棉套,另一頭是荊條籃子,籃子上蓋塊布,布底下是幾隻老粗碗。為了與大瓦壺的重量達到平衡,往往會再壓上一塊大磚頭,有的還預備幾個小馬紮。誰要是喝茶,他們就恭恭敬敬擺下小板凳,請客人坐下,捧過去一大碗酸棗葉子泡的茶。
這樣的風情畫貌,飽含著過去窮苦民生的念想,帶著珍惜的心境,把茶葉裡的那份質樸傳達了出來。
茶葉誕生以來,曾經一度成為貴族們把玩的珍品,鬥茶、茶宴,更是借茶滋長了奢靡的風氣。但在普通百姓眼裡,茶,就是開門七件事裡的一件,它平常、平等而樸素。也許不名貴,也許不新鮮,也許不氣派,但它省卻了繁文縟節,拋開了勢利分別,喝的就是這個茶的本味,這份平易、透脫和自在。大道兩旁、車船碼頭、半路涼亭,直至車間工地、田間地頭,一碗茶泡上一整天,日子也過得坦然自尊。
嶺南人喝茶不是這麼喝,他們最出名的喝法是功夫茶。
每每講起北方人喝的大碗茶,或者蓋碗花茶,性子直的就會說,哎呀,你們這些北方人啊,連茶都不會喝!委婉的,也會用同情的眼光再三看你,而欲言又止。
功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是對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發展。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沿襲著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在北方人眼裡,功夫泡比較累,不習慣的人會稱之為“矯情”、“小家子氣”。蘇轍就曾做詩感嘆:“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但實際上,功夫茶有著它自己的意思。而這意思若和大碗茶來比較的話,實在是說的一個道理。先來看它的泡法。一般是主客四人,主人親自來操作。首先要點火煮水,水開之後要拿水來暖杯,第一泡水要倒掉,為的是把茶葉喚醒、溫潤,而不喝茶的風塵。第二泡水泡茶後,要用滾燙的水來淋澆茶壺,目的是內外相激,氣韻徹裡徹外。待到茶壺上的水一干,就可以斟茶了。
斟茶的時候,四個茶杯圍在一處,以衝罐巡迴穿梭於四杯之間,直至每杯均達七分滿。此時罐中之茶水亦應剛好斟完,剩下的餘津還需一點一抬頭地依次點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稱此過程為“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這時四個杯中的茶量、茶色都均勻相同,示為公平公道。最後,主人將斟好的茶,雙手依長幼次序奉於客前,先敬首席,然後左右來賓,自己最末。
功夫茶是一種茶藝,泡的茶多為鐵觀音、巖茶。其泡法和大碗茶的直心腸相比,的確是非常講究了。它的手法繁複而有次第,但與大碗茶相類的是,它也來自民間,所要表達的也還是平等和尊重的精神。
如果到嶺南,會發現這麼繁複的技藝,在鼓浪嶼的漁民家中,也就是尋常喝法。
功夫泡與大碗茶(2)
功夫泡裡的公道杯,要我們把一樣的茶味均分給眾人;巡城和點兵,是要更細緻地檢驗自己是否偏頗,是否心裡還在親疏遠近地掂量。
方法途徑不一樣,喝到口中的茶卻是一樣的香,那茶葉裡含藏的茶道是一樣的平凡。
這讓我想起那不識字的惠能,站到了禪宗五祖弘忍的面前,說要學得做佛之法。弘忍試探他,說道:你是個南蠻子,怎麼做得了佛?惠能答道,人有南北之分,佛性本無南北。
又有人問惠能,唸佛求生西方,到底能不能去啊?惠能一語驚雷:東方人造罪,唸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