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頁 (第2/2頁)
[德]卡爾·馮·克勞塞維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要的問題值得注意。
如果我們再從戰術方面仔細考察一下山地戰的情況,那麼就會看到山地戰主要表現為下面兩種防禦:陡坡防禦和谷地防禦。谷地防禦,時常甚至在大多數情況下能發揮較大的抵抗效果,但在進行這種防禦時無法同時在主要山脊上設防,因為對這種防禦來說,佔領谷地本身往往更為必要,而且由於谷地接近平原的部分比較低,因此佔領谷地的這部分比佔領谷地靠山的起點更為必要。此外,即使在山脊上完全無法設防,這種穀地防禦仍然是防禦山地的一種手段;因此,山脈越高,攀登越難,谷地防禦起的作用通常也就越大。
從所有這些考察中可以看出,防禦一條同某一地質線相一致並多少近乎規則的防線的想法應該完全拋棄,人們應該把山地只看作是高低不平和布滿各種障礙的地面。對於這種地面的各個部分,只要情況許可應儘量加以利用。某一地區的地質線即使對瞭解山地的概貌是不可缺少的,但在防禦措施中卻沒有多大的用處。
無論是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還是在七年戰爭中,或是在革命戰爭中,我們都還沒有發現過軍隊遍佈整個山系並按山脈的主要輪廓組織防禦的情況。我們從來沒有見過軍隊配置在主要山脊上。軍隊總是配置在山坡上:有時配置得高些,有時配置得低些,有時配置在主要山脊的這一面,有時在那一面;有時同主要山脊平行,有時同它垂直,有時則同它斜交;有時順著水流,有時逆著水流。我們發現,在一些較高的山地,如在阿爾卑斯山,軍隊甚至常常是集中地沿著谷地配置的;而在一些較低的山地,如在蘇臺德山,則會看到一種極為特別的情況,即軍隊常配置在自己一方山坡的半腰,也就是說面對著主要山脊配置( 如1762年,腓特烈大帝為了掩護對希維德尼察的圍攻而佔領的陣地就是這樣,他的陣地就是面對著歐累峰設定的) 。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