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頁 (第1/2頁)
[德]卡爾·馮·克勞塞維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就象在折光鏡前看物體一樣,當物體向一定方向移動時,物體的影象越來越清晰,但不能隨意地移動下去,只能到焦點為止,一超過焦點,就適得其反了。
既然在山地的防禦比較弱,那麼這就可能使進攻者特別把山地作為他進攻的方向。不過,這種情況很少發生,因為給養和交通的困難,以及無法肯定敵人是否恰恰準備在山地接受主力會戰和是否把主力配置在山地,這一切都抵銷了上述那種可能得到的利益。
第十七章 山地防禦(續)
我們在第十五章論述了山地戰鬥的性質,在第十六章論述了山地戰鬥在戰略上的應用,在這些論述中曾屢次提到真正的山地防禦這一概念,但沒有詳細論述這種防禦的形態和部署。在這裡,我們想比較詳細地探討一下這一問題。
山脈往往呈帶狀延伸於地球表面,使水流在它左、右分道下流,它因而成為整個水系的分水嶺。山脈各部分的分佈形式也是這樣,各支脈或山脊從主脈分出後又形成各支較小的水系的分水嶺。基於上述情況,山地防禦的概念最初十分自然地主要是構成一個狹長的、象一道大屏障似的障礙。雖然地質學家對於山脈的產生及其形成的規律至今還沒有定論,但是,不論山脈是在水流的作用下( 透過沖刷過程) 形成的,還是水流是山脈的產物,水流的流向總是最直接和最確切地表明瞭山脈的體系。因此,在考慮山地防禦時以水流的流向作根據也是很自然的。人們不僅應該把水流看作是可以用來全面瞭解地面起伏情況( 即地表斷面情況) 的天然水準儀,而且還應該把那些由水流形成的谷地看作是最容易到達山頂的道路,因為水流的沖刷過程無論如何總能夠使高低不平的山坡變得平坦而有規則一些。根據這樣的論述,山地防禦的概念大概是這樣的:當防禦的正面大體同山脈平行時,山脈就可以看作是一種阻礙通行的巨大障礙,是一種僅有谷地可供出入的大壘牆。這時防禦陣地應設定在這一壘牆的頂部,即沿山脊上臺地的邊緣,並且橫向地切斷各主要谷地。假如防禦的正面同山脈近於垂直,那麼防禦陣地就應設定在主脈的一個主要支脈上,陣地的正面必須同主要谷地平行並一直延伸到主脈的山脊( 這裡可以看作是防線的終點) 。
我們所以在這裡談到這一套按照地質結構進行的山地防禦的配置方式,是因為這一套配置方式在軍事理論中確實曾經風靡一時,而且它把沖刷過程的規律在所謂地形學中同戰法混在一起了。
但是,在這種見解中有很多錯誤的假定和不確切的概念的替換,以致在現實中幾乎不能從這種見解中得出任何有用的東西可以作為制定成套理論的根據。
實際上,山脈的主要山脊都是不宜於歇宿和難以通行的,因而不能在上面配置大量部隊;次要山脊往往不僅不宜於歇宿和難以通行,而且不是太短就是太不規則,因而同樣不能配置大量部隊。臺地並不是在所有山脊上都有的,即使有,也大多是狹窄的,不宜於歇宿的。如果仔細觀察一下,我們就會發現,甚至連那種主要山脊較長、兩側大體上可以看作是斜面或至少可以看作是階梯狀山坡的山脈也是極少的。主要山脊總是蜿蜒曲折而又分支很多,大支脈則成曲線伸向原野,而且往往恰好在其終點又高聳入雲,成為高出主要山脊的山峰;山麓同山峰連線,構成了同山脈體系不相稱的巨大深谷。此外,在幾條山脈交叉的地方,或者幾條山脈向外伸展的起點,就根本不存在狹長的呈帶狀的山脈了,而只有呈輻射狀分佈的水流和山脈。
由此可見,任何一個人,如果他象上面所說的那樣來觀察山地,他就能更清楚地認識到,在山地按地質結構系統地配置軍隊的想法是行不通的,要是堅持以這種想法作為配置軍隊的基本思想,那是不切實際的。但是,關於山地的具體應用還有一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