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是一個頗值得研究的課題。&ot;我認為,中國人鍾情於冷嘲,原因很簡單:越有文化的人,內心越虛弱,越需要為自己尋找一個&ot;藉口&ot;。於是,冷嘲成了他們把脆弱的自己打扮地無比堅強的釉彩。
超越冷嘲的是信仰、愛、同情、悲憫、寬容和真誠。劉小楓談到了諸如薇伊、索勒、特蕾莎修女在內的一系列的偉大女性。當男性們在冷嘲中逃避的時刻,這樣一些大無畏的女性卻站了出來。她們在不幸和受辱中,對生命和生活說出含淚的肯定;她們在困境和孤苦中,對摯愛與希望說出含淚的肯定。
作為一位女性,索勒尖銳地指出:&ot;信仰就是與冷嘲作鬥爭,就是反抗冷嘲。&ot;她看到,冷嘲從實質上講,表現了人對生活的一種無力、畏懼和空虛感。她進而深入地追問:阻礙人走向信仰的心理要素究竟是什麼呢?在冷嘲的不信者心智中,缺乏的是一種什麼心理質素呢?是基本的信賴感。基本的信賴感的缺乏,又與主體的孤傲理性有關。
恐懼和傲慢導致了人格的巨大分裂,冷嘲便趁虛而入。
劉小楓認為,如果要重建中國現代文化,就應當用信仰來取代冷嘲,用愛來取代恨,用和平來取代暴力。&ot;信仰就是毫無所懼地持有對生活的信賴感,就是在摯愛與希望受到現實否定時仍然持重摯愛與希望。它使人稟得一種超越性的心智力和感情素質,使人能超逾存在的限定和傷害,進入神聖的自由空間,與此同時,又使人積極地、摯情地參與生活的更新,因為信仰也是對那種面臨苦難、貧乏、痛苦、自棄而無動於衷的自由感的否定。&ot;他的這段話引發了我深深的思索。
遺憾的是,劉小楓的這些論點和文字,並沒有在漢語文化圈中獲得起碼的認同,宛如空山人語,無人應答。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