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落的滑翔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展開的。《孔子三朝記》雲“黃帝殺之於冀,蚩尤肢解,身首異處,而且血化為滷,則解州鹽池也,因其尸解,故名其為解”這個經孔子考證的傳說和在解池一帶的民間傳說基本一致,大同小異。至今昔對比在解池西的運城市解州鎮社東村有石碑一塊,上書“鳳後故里”,據說那是華夏第一相鳳後的出生地。鳳後便是指揮那場戰爭的謀士。相傳,黃帝為蚩尤所敗,為打敗蚩尤,佔有鹽池資源,他求賢若渴,後來他做了一個夢,按照夢的指點,他在“海隅”,(古人以鹽湖為海,海隅即偏居鹽湖西部的解州社東村)找到鳳後立即拜他為相,這樣,在黃帝、鳳後立即拜他為相,這樣,在黃帝、鳳後的指揮下,一戰按風后的安排,黃帝部落間插槐葉便於區別而大勝蚩尤軍;二戰,由於蚩尤軍也插了槐葉,不辯真偽,一場混戰,不分勝負,三戰,鳳後建議換插上皂解葉,在烈日下,槐吐枯萎了,而皂解葉依然挺拔,這一次徹底打敗蚩尤,並生擒之,餘部則向南敗逃,至今昔對比解州還有二月二插筇解葉的習俗,而在解池東南部則擁有一個村莊叫蚩尤村(今改為從善村),相傳是蚩尤當年的兵馬駐地。
記載和傳說,都沒有講他們為什麼而戰,但試想一下,原始社會後期,交換已有很大發展,而鹽作為人婁賴以生存的必須品誰擁有它的開採權,便擁有了大量財富,要知道,解池是當時中原、西北的唯一鹽池。為爭奪而發生戰爭是必然的,擁有了它,便在諸部落中最有發言權,黃帝,這個沿黃河而下西北部落一進入這個區域,便會瞄上解池,解池一戰,黃帝成為諸部落道領,也確立了他的霸主地位,從而成為華夏民族的共同祖先,號一統而領天下。
從黃帝始,直至堯舜禹時代,我們祖先活動範圍都在這個區域,“堯都平陽、舜都蒲板,禹都安邑。”據《通典》堯舊都在蒲,這樣,從記載來看,華夏民族的主體部分一直在這一區域,三皇五帝直到夏初這裡都是天下最富裕的地區,由此可見,解池是撫育華夏民族的寶池。
至今仍然傳唱的一道歌《南風歌》,據說是舜當年在解池之畔,撫著五絃琴而唱,辭曰:
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恤兮;
南風之時分,可以解吾民之財兮;
……
從上辭可知,舜時代甚至以前人民已經食用鹽,他們已經懂得了適時採撈併成為部族財富,並以此作為操縱其它部落的手段,這也是黃帝部落壯大強盛的一個關鍵因素。
解池,以其寶貴的食鹽資源,對於中華民族的形成,以及民族心理的塑造,有著巨大的作用,從而凝成巨大的向心力,形成厚實的文化沉澱,從而使古老的河東成為中華民族的發源地。
解池的開發歷史悠久,有確切的文字記載始於周代,有近三千年了,《周禮》雲:“鹽人,掌鹽之政令”,“祭祀,供其苦鹽、散鹽”。以上說明,周代已有了鹽官管理鹽務;苦鹽(即解池之鹽)作為祭祀鹽,由此可見解池之鹽的珍貴。
在春秋戰國時代,解池資源是各諸侯國爭奪的財源之一,春秋時代,晉國據解池,國力雄厚。晉之國都在新田,距鹽池75公里左右,《左傳》記載“晉人謀去故絳,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饒而近鹽,國利民樂,不可失也?’”儘管最後沒遷,而定都新田,但也充分說明鹽在諸侯的地位,解池屬晉,其鹽供應秦及中原諸國,其對於晉國成為春秋五霸可以說是作用巨大。最後,三家分晉、韓、趙、魏都成為戰國七雄,由此可見晉國國力的強大,魏國據有安邑,魏國因其而保持強大地位,後來,秦國迫使魏國割失安邑,魏遷都大梁,國勢也就大不如前。相反地,秦擁有解池後,專山澤之利,國家統一管理鹽務,這樣,鹽利倍增,二十倍左右;國家便迅速強盛,這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
漢文帝和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