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落的滑翔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頂部採用多脊片石出簷。坐南朝北,以塊石砌就,為前橫後豎的兩孔石窯組成。左首和右首均有,呈碉堡型的附屬物。此廟沒有磚木結構,更無秦磚漢瓦,這裡的一物一件,幾乎都是取之天然,就地取材,顯得過於簡陋和樸拙,近乎原始狀態。令人欣慰的是正殿神廟的靈氣尚存,神韻猶在,可見香火的灰燼和滿牆壁的錦旗。還真是,百姓心裡依然眷念著湯王。
我們從廟院橫臥著兩根斷裂的雕刻蟠龍石柱,看到了湯王廟的桑淪和昔日的輝煌。 殿前設有石刻香爐一個,石經幢一通。大殿塑有湯王坐像一尊,披霞戴冠,眉宇間透出王者之氣。兩側陳列有殘碑十餘通,字跡以稀可辯皆是歷代文人墨客,登山觀景所賦詩文。不經意間,一滴水注滴在頭上,仔細摸去,周圍石壁皆是溼淋淋的,我們不解其緣。
一位當地的老人告訴我們一個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湯王山一帶還是荒山野嶺,湯王從東南來後,便率領百姓闢荊斬棘,墾荒種地。連年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打心裡愛戴湯王。有一天,從西南來了一支人馬,燒殺擄掠,無惡不作,百姓慘遭不幸。湯王率領人馬與敵人激戰。敵人又調集了更多的人馬,圍困了湯王山。湯王派大將軍商虎率領一支精悍的人馬在夜間突圍。商虎殺得敵人屍橫遍野,不幸中暗箭犧牲。湯王萬分悲慟,勸百姓各奔前程。百姓痛哭流涕不忍離去,誓與湯王共存亡。湯王率領人馬在山上山下、山前山後再與敵軍血戰,最終戰勝了敵人,後來,湯王又西征安邑,統一全國。當地百姓懷念湯王,就在最高的山峰興建了湯王廟,在山腰興建了將軍(商虎)廟。湯王生前關心百姓疾苦,有求必應。每到大旱之年,百姓便想到湯王,到湯王廟祈雨,傳說還很靈驗呢。就是在大旱之年,大殿也是這樣的,不曾幹過。我想,這也可能是當年湯王的壯舉感動了龍王的緣故吧。
站在山樑上,腳下的溝壑深不見底,大喊一聲,聲振寰宇。腳下有一株石榴樹雖生長在石頭逢中,但鬱鬱蔥蔥,有著極強的什麼生命力,這不正像商湯的傳說一樣,是呀,華夏5000年,口口相傳,寧有人說夏商不可靠,讓他們見鬼去吧,三皇五帝夏商周自在華夏民族的心中,留在我們的血脈裡。
出了大殿,往西南方向看,百里解池風光盡收眼底,呵這不正合《山海經》記錄的場景一樣麼,我越發堅信,這裡就是商湯征伐夏桀的出發地了。
飽閱少年郭璞的執著,唸叨湯王的仁德,一覽湯王山的美景,風光這邊獨好
千古解池一池雪
解池,又稱銀湖,也就是中國死海運城鹽湖,這是一個在中國地圖上很難發現的一個面積很小的鹹水湖,然而,她卻有著令人吃驚的歷史,這是一個孕育著華夏五千年文明的寶湖。
歷史上解池盛產食鹽,一直供應中原人民。人所共知,黃河中下游地區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五千年前,我們祖先之所以選擇這片土地作為聚居地原因除這裡氣候適宜、水草豐美、土地淝沃等因素外,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這個地區有一個盛產食鹽的解池。鹽是人類的生活必須品,人類可食用的鹽一般分為海鹽和陸鹽,海鹽產於沿海,運輸極不方便,其製作方法比較複雜,而解池屬內陸鹽湖,其鹽是天然結晶而成,便於食用採集,這樣華夏這個的內陸民族就會把解鹽當作首選鹽種,這樣,古人倚解池而居便不足為奇了。
從考古學上我們也會發現,在這個區域有上千處舊石器和新石器遺址。著名的有西候度遺址,距今180萬年前,這是迄今發現最早的人類活動遺址。其它如仰韶、ke河、丁村等遺址都在這個區域內。這也是解池與華夏民族的關係之密切的一個有力佐證。
鹽是人類生存的發展重要的資源,誰擁有了解池,也就有了戰勝敵方的資本。民間廣為傳說的華夏的第一場戰爭就是圍繞鹽湖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