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
我曾久久地凝望著他。照片上的馬蘇德,總是戴著一頂塔吉克族人傳統的圓型羊毛帽,面色堅毅,目露沉思。馬蘇德曾經是一個在喀布林大學工學院讀書的年輕學生,因此當年的他也許難免帶著些技術救國的想法。還在學校時,馬蘇德便組織活動反對透過軍事政變上臺的達烏德政權,遭鎮壓後流亡巴基斯坦。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後,二十六歲的馬蘇德返回家鄉潘傑希爾組織起遊擊隊抗擊蘇聯侵略軍,他以他的機智和勇敢贏得了人們的敬重,成為著名的遊擊隊領導人。面對塔利班,他運用自己與蘇軍周旋十年的機智和不斷擴大的影響力盡力將國內塔利班之外的各派勢力聯合起來共同抗敵,他是阿富汗北方反塔利班聯盟的靈魂,維持著北盟的團結。
大概他意識到,孤獨的阿富汗不應該是孤獨的,所以他出人意料地出訪了法國和歐洲議會,向歐洲樹立起一個開明的形象並贏得了他們的援助。他試圖打破傳統文化的偏見,主張給予婦女更多的空間、自由和與男人同等的權利。他曾設想在未來搞一次全民公決,讓阿富汗人透過投票來決定由誰來領導和建設自己的國家‐‐他那從伊斯蘭背景中誕生的、因此顯得難能可貴的自由主義觀念和他對阿富汗未來的朦朧的民主化構想,使他像是一個試圖改變阿富汗在世界上的孤獨處境的人。
他一直沉思著並努力去做,直到2001年9月9日‐‐恰好在美國&ldo;9&iddot;11&rdo;事件發生的前兩天‐‐他被兩名偽裝成記者的阿爾及利亞人所刺殺。
我不知道擁護他、愛戴他或反對他、蔑視他的阿富汗人會如何理解他的沉思,是否會讓他的努力隨著他的死去而變得煙消雲散;我也不知道,正在北盟內部進行著的艱難的權利爭奪戰又將是何種結局,阿富汗人民將來又會怎樣面對並且處理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之間那根深蒂固、難以調和的矛盾與衝突。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