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道理:“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莊子·外物》)王弼則繼承併發揮了這一觀點,進而提出了“言不”盡意的認識論。
三、隋唐及其之後的道家
玄學衰落之後,道家思想仍是餘緒未絕。從隋唐及其之後註釋《老子》、《莊子》者的數量之眾,可窺見一斑。
隋唐五代的陸德明、魏徵、傅奕、顏師古、成玄英、唐玄宗、李榮、馬總、杜光庭等人以註釋《老子》而出名。兩宋至元的王安石、司馬光、王雱、陳景元、呂惠卿、蘇軾、蘇轍、葉夢得、呂祖謙、林希逸、範應元、李道純、趙孟頰、吳澄、林至堅、何道全等人;明代的明太祖、薛蕙、釋德清、李贄、沈一貫、焦茲、林兆恩、歸有光、鍾惺等人;清代的清世祖、王夫之、傅山、紀昀、畢沅、姚鼐、汪中、嚴可均、王念孫、俞樾、高延第、陶鴻慶、易順鼎、嚴復、孫詒讓、劉師培等人;現代以來的張之純、馬其昶、楊樹達、羅振玉、吳承仕、馬敘倫、支偉成、奚侗、曹聚仁、陳柱、王重民、丁福保、錢基博、王力、高亨、錢穆、蔣錫昌、勞健、嚴靈峰、張純一、朱謙之、任繼愈、陳鼓應等人也都以註釋《老子》而聞名於世。
以註釋《莊子》而知名的有唐代的陸德明、成玄英等人;宋代的呂惠卿、陳景元、林希逸等人;明代的焦竑、釋德清、方以智等人;清代的王夫之、姚鼐、王念孫、王閩運、俞樾、孫詒讓、陶鴻慶等人;近現代的章炳麟、郭慶藩、王先謙、馬敘倫、蔣錫田、王叔岷、胡懷琛、高亨、聞一多、錢穆、嚴靈峰、陳鼓應等人。
以上注家中,許多都是學術造詣頗深的學者。他們抱著研究、考察的態度,詮註《老子》、《莊子》,形成了道家的章句之學。
不過,隋唐之後,道家的存在形式發生了變化。它主要是在道教的陣營中蓬勃發展。道教學者透過對於老莊思想的闡釋和發揮來建立其宗教理論。於是,有了隋唐時期的道教重玄學和宋元明清時期的道教內丹心xìng學理論出現的局面。
道家的後期存在,還具體表現在以下幾種方式:
第一,道家思想滲透在別家學術思想體系之中,如道家學說對宋明理學本體論的形成影響尤大。宋明時期的佛教力倡佛儒道三家合流,其中的道就是指的道家和道教。
第二,從歷代異端學者的思想言行之中,可看到道家批判jīng神的影子,如晉代鮑敬言之無君論;明代李贄之童心說,何心隱之育yù說,湯顯祖之至情論;清代唐甄之破崇論,袁枚之xìng靈論等,都與所受道家思想的影響有關。
第三,歷代文論和文學藝術作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道家的美學思想和思維方式的影響。中國的美學思想史、繪畫史、文學史、以及書法、雕塑、音樂等,都表現出一種強烈的道家jīng神。
第四,歷代隱士或失意文人也援取道家思想,作為他們的jīng神支柱,如陶淵明的《桃花園記》,李白的《感興》、《廬山遙寄盧侍御虛舟》、蘇軾的《水調歌頭》等都受了道家思想影響。
可見,道家在中國文化上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我們絕不能因為道教的創立而忽視道家思想這股潛在的jīng神暗流的存在,或者將道家思想淹沒在道教之中。
言盡意”,還是“言不盡意”,這是魏晉時期人們探討的重大話題。歐陽建等主張“言盡意”,王弼則主張“言不盡意”。王弼所講的“言不盡意”,是對儒家經典《周易》所講的言、象、意的關係的解釋。《周易》是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