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塊產生的歌曲嘛,在藏族地區嘛!它也不僅僅是一首哈薩克的民歌了,它應該是融合了西部的少數民族,甚至還有漢族因素的一種多種藝術因素的綜合。所以,我說它是一種千錘百煉的一種民歌的境界。它的可貴之處,就是歌曲的深情、真摯的抒情氣質。純真的愛情就是這麼簡單,就是這麼痴情的,就像這首歌曲一樣。
那麼,還有一個就是說,這首歌曲從四十年代初產生,四十年代流傳到內地之後,1946年由作曲家成田賀為他編配了一個非常精彩的鋼琴伴奏。這個鋼琴伴奏,使這首歌曲成為了一首完整的藝術歌曲。這個鋼琴伴奏編得非常好,同樣也是簡單而有藝術效果的。手法非常簡練,但是鋼琴伴奏和這個民歌體的作品非常地融洽,成為一首完整的藝術作品。從此,它更受到廣大歌唱家的喜愛。
那麼,這就是王洛賓對中國音樂的一個最突出的貢獻,他貢獻了一批西部歌曲風格的作品,有創作的,大量地是記錄和改編,和整理,和譯配的。他在二十世紀中國音樂史上的這個特殊貢獻,他的傳奇的一生,我們今天都知道,他是“西部歌王”,是那麼一系列優秀歌曲的編創者。他是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才像“出土文物”一樣,被重新發現,重新理解,重新又達到了他的一個人生的一個新的境界。
那麼,我現在再回過頭來講講王洛賓。他在北京出生以後,他是受到了北京的民間音樂的薰陶,他的家庭就是一個貧民的家庭,從小在今天叫做通縣的路河中學讀書。後來,又進入了北京師範大學,是師範大學裡頭學習音樂的一個學生。
那麼,這個時候,在北京學習的時候,他事實上他已經開始了音樂創作的活動。最初的,像為徐志摩的詩《雲遊》譜了曲,為蕭軍的小說《八月的鄉村》中間的一首詩譜了曲,叫做《奴隸之愛》譜了曲。這是他的音樂創作的最初的表現。那麼,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後,他就偷偷地離開北京,當北京被日本軍隊佔領之後,他就偷偷地離開了北京,到了河南。從河南到了山西,在八路軍總部所在地紅洞縣,他參加了“西戰團”,“西戰團”就是“西北戰地服務團”。當時是丁玲在那裡領導的。
那麼,到火線上去為軍隊、為人民演出,進行抗戰宣傳,這個時候他又寫出了一批抗戰的歌曲,像《洗衣歌》,像《老鄉,上戰場》,還有《風陵渡的歌聲》。這是他的創作,我覺得,是他的一個創作的開端的事情。
那麼,從1938年春天開始,他就和作家蕭軍和詩人塞克,塞克是一個詩人,同時也是優秀的歌詞的作家,好多當時優秀的歌曲是塞克作詞的,他和王洛賓也有合作。他們三個就一起離開了西戰團到了蘭州。從此,開始了王洛賓的一個創作和整理西部民歌的一個新階段。
他是在蘭州開始接觸到維吾爾族的民歌。怎麼接觸到的呢?因為1938年抗戰初期,青海當時是盛世財統治底下,蘇聯有一批物資從西部運過來,是透過新疆的車隊送到內地來的。所以,有一些是維吾爾族的司機經常路過“河西走廊”到蘭州這個地方。那麼,他就是聽維吾爾族的司機唱了一首吐魯番的民歌,記下來填上詞,這個詞也就是根據漢族的司機給他翻譯的。翻譯,當時的翻譯條件是不太好的,就是初懂維吾爾族文吧,初懂維吾爾族文字。翻譯的時候,就是,噢,這是一個西瓜,那兒一個姑娘,辮子長長的,眼睛大大的。他就翻譯了幾個關鍵詞。那麼,重要的工作,是要王洛賓把漢字,把它連線起來,填入維吾爾族的一個民間曲調中間去。
王洛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