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車無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親找這個堂弟說了幾次,說張擇賢學習成績不好,走讀書這條路跳出農門肯定是沒戲了,請堂弟幫忙想辦法把這個侄兒弄進火花塞廠去上班。堂叔把這事給記下了,這次技工學校有名額,堂叔便留了一個指標給張擇賢。在廠辦技工學校學習兩年後就可以進廠上班,轉正後就是一名正式工人了。多少人千方百計想跳出農門而不得,這麼好的機會當然要抓住,所以張擇賢便決定退學去蘭水縣火花塞廠技工學校學技術。
九十年代初的時候,雖然改革開放已經十二三年了,但是市場經濟尚處在起步的初級階段,還不完善,因此很多方面還留有計劃經濟時代的影子。對於農村人來說,跳出農門,成為一名國家工人,吃上國家糧,簡直就是最大的渴望。在那個時代,當工人當幹部吃國家糧是億萬中國農民的無限嚮往。
在那個還有些計劃經濟時代政策尾子的年代,國家實行的還是城鄉二元體制,考上中專和大學了,農村戶口的學生憑錄取通知書必須將個人戶口和糧食關係轉為城鎮戶口和商品糧關係,身份即由農民轉變為非農了,再也不用交糧和交農業稅了,而且畢業都是由國家包分配工作,考上大學就是國家幹部身份。再也不用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苦日子了,這就是那個年代中國農民趨之若鶩的對“跳出農門,當工人當幹部,坐辦公桌,吃國家糧”無限渴望和嚮往的根本原因。正是因為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供養不了那麼多非農業戶口的工人和幹部,所以那時無論是初中畢業考中專,還是高中畢業考大學,錄取率都極低。那時中專錄取比率是10%左右,大學錄取比率是30%左右(含大專在內)。除了成績拔尖的少數學生(以40人\/班,一個年級4~6個班為例,只有成績在年級排名前20名的學生才能考上中專,年級排名前50名的學生才能考上大學。這麼低的錄取比率,可以說是千軍萬馬爭搶著一線機會過獨木橋。因此,農村學子想透過讀書這條路考出去真的是非常艱難。尤其是在尚未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時代,因為家庭困難、學習成績不好而輟學的比比皆是。農民是務實的,如果孩子不會讀書,成績不好,他們便會讓孩子放棄走讀書這條路,轉而透過學技術、招工、當兵等等其他路子跳出農村。這是那個時代中國農村的普遍現象,也是一個時代的真實寫照。
韋勇和無恙把張擇賢送到了鄉街口子上,望著同學遠去的背影,韋勇心裡滋味莫名,有羨慕,也有一點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