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犀無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從“第二章節‘沉沒’”中走出來,便來到“南海一號”立體演播廳。
演播廳可通三、四章節,但考慮到“第三單元‘探秘’”是重點,三人便先拐入“第四章節‘出水’”。
第四章節,可分為內外兩部分。
在外景的展廳中心,有一個“整體打撈”的情景還原,等比縮小的模型做得很精緻,打撈船“華龍號”浮在海面上,正舉著起重臂準備進行水下作業。而在海下,由交通部廣州打撈局打造的“南海一號”考古打撈鋼沉井,已經將整艘沉船“收入囊中”。
在背景板上,寫著標題“2007年世界首創的整體打撈”,和文字介紹:
“華天龍”號被譽為當年的“亞洲第一吊”,長度175米,起重能力4000噸,藉助海水浮力,把重達5500噸的“南海一號”沉箱吊離海底,再由半潛駁船遷移至廣東海絲館臨時碼頭,並拖移進館。
整體打撈專案的發掘方法、打撈技術、沉井設計、起重船舶等均擁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其見證了中國水下考古從無到有飛速發展。為世界水下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了中國方案,並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的經典案例向全球推廣。“南海一號”的考古保護地,也被譽為中國水下考古發祥地。
看完外景,三人再走進“第四章節‘出水’”的內部展廳。
只見,幕牆上眾多的圖文資料,逐次展現了南海沉船疑點拋錨位置和周邊環境、1989年第一次水下調查、發掘方案論證會、1993年在日本舉辦中日南海沉船考古暨海上絲綢之路文物展、香港中國水下考古研究探索協會贊助“南海一號”沉船調查簽約暨新聞釋出會、2001年潛水調查、2007年世界首創的整體打撈、2009年試發掘等歷史程序。
展廳中心,有三個大小不等的玻璃櫃,一個擺放著數件出水瓷器,一個陳列著船模,還有一個看得郭超仁會心一笑。
玻璃櫃中,復原了一個潛水員全副武裝,正在進行水下作業的場景。
何其熟悉!
走出“第四章節‘出水’”,前方豁然開朗。仔細一看,是借了館外落地玻璃透過來的光。
當然,場地空曠、光照充足,也是重要的原因。
只見,左邊的展線,先用幾個玻璃展櫃,陳列了一些出水瓷器,配以“無少隙地——各種奇物包裝方式”的背景文字;再放置了一艘長長的船體剖面模型,裡面置著眾多的出水瓷器。
右邊則是郭超仁此行最關注的一個區域,“‘南海一號’保護髮掘現場”。
這個保護現場,在多年前被稱為“水晶宮”。
如今,透過連排的巨幅玻璃門,能看到已經加固好的殘船,安放在室內。
四周的一應器械,仍如當初一般設定,像兵士一樣,護衛著他們的“王”。
郭超仁想起新聞裡,沉箱包裹著沉船,被拖進“水晶宮”的一幕,便問:“我記得,當時博物館和海灘之間,還專門留了空間,讓沉船能順利拖進來”。
“是的,當時博物館也沒有完全修好,周圍的配套措施都還沒完善。殘船拖進來之後,水晶宮裡在進行發掘研究,水晶宮外同步動工,用浪花紋飾的玻璃來封樓。”
所謂“水晶”,指的就是拱形的巨幅的玻璃門窗。不過,在建築領域,“水晶宮”一稱,卻有一個來歷。
任燃、郭超仁並非設計從業人員,對此並不瞭解,經蕭方一說,才知“水晶宮”這個稱法,是來自19世紀的首屆世博會。
19世紀的前半葉,歐洲工業革命正如火如荼。1851年,為了展示工業革命的成果,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及其丈夫阿爾伯特公爵,準備組織首屆國際工業產品博覽會。
博覽會的選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