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犀無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月23日,週五,有風。
抵達海陵島後,休息了半日。第二天,郭巍、童嫿去了陽江20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
任燃、郭超仁則駕車去了“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據導航,博物館位於十里銀灘一帶。
陽江向海,海域很寬,分成很多段,十里銀灘正是其中的一段。其海岸線足有16.5公里之長,沙質細膩,水質清澈透明。之所以得此名,乃是因浪潮翻湧,碾出一道道銀色浪花。
春日初臨,海水不如夏日一般泛藍,甚至有些灰濛濛的,但銀色的浪花,爭先恐後地匍匐於潔淨的黃沙前,化為銀亮的細膩泡沫,也自有一番意趣。
負責接待的,是館內研究員蕭方。蕭方三十出頭,普通話說得也並不標準,帶著濃濃的粵味,背部還微微有點駝。
作為博物館的門面,一般來說,接待遊客會派出專門的接待、導覽人員,他們會為遊客提供參觀指導、資訊,並解惑答疑。
但顯然,任燃、郭超仁所需要的,不是對展覽、藏品本身的解讀,而是對博物館建設的經驗。
所以,館方派出的接待,是館內一位資深的研究員,同時也是策展人。
因為工作的原因,郭超仁接觸過一些研究員和策展人,知道他們負責展覽及相關專案的研究、策劃、組織。
論起對博物館藏品的理解,相關的文化、歷史、藝術的背景,沒有人比研究員、策展人更瞭如指掌。
在設計展覽的時候,他們會反覆研究展覽的主題、目標,設計展覽內容及諸多細節。挑選展品,撰寫展覽目錄、解說詞,聯絡借展單位……都是家常便飯。
在館際合作的背景下,現在的博物館,都很喜歡和藝術家、文化機構合作,聯合辦展。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一開始被稱為“‘南海一號’博物館”。雖然最終定名更高大上,但郭超仁更喜歡“‘南海一號’博物館”的稱法。
博物館的正門朝向街口,背臨十里銀灘。先前停車的時候,郭超仁看到了海面上的一艘復原的福船,也注意到了從福船的位置,到博物館背面的一片沙地。
2007年12月28日,殘長22.1米,殘寬約9.35米的“南海一號”沉船,就是從這片沙地,被移駐到“水晶宮”中,進行水下文物“原址保護”的。
據考證,這種形制的福船,完整的船長為41.8米,船寬為11米,高為4米,載重近425噸。
歲月滄桑,當年那艘福船,沉沒於海底,經年累月地被浸泡被侵蝕,哪裡還能儲存完整呢?
此時,船體上的文物,未曾被進行過專門的採集。這和“長江口四號”的情況不同。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因為“長江口四號”沉船倒扣在淤泥之中,船載文物大多被甩了出去。
安檢之後,剛走進大廳,就看見紅色的條幅,和數張宣傳海報。
條幅上,寫著“紀念黃偉宗”先生等語;海報上,則寫著“海上敦煌在陽江”的展覽名,及相關的展訊。
郭超仁便問:“我記得,‘海上敦煌在陽江’的說法,是黃偉宗先生提出的,他還編著了《海上敦煌在陽江》一書。”
“是的,”蕭方說,“我們這個展覽,直接用黃先生的書名,來表達對他的敬意。”
“這個展覽,起初我以為是臨展。後來,得知它會成為專題展覽,我就沒急著過來了。”郭超仁笑了笑。
“不用急呀,現在過來正好,展覽做得更完善。”蕭方溫和地笑,“這樣吧,我先帶二位去看看這個專題展,怎麼樣?”
“好。”
在通往展廳的通道里,郭超仁看著館內頂部特別的鋼架結構,不無感慨之意:“我還記得我八歲那年,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