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被遼軍拖得疲憊不堪的宋軍好不容易到了涿州,卻得知蕭太后、遼聖宗率遼軍已到涿州東不遠的駝羅口,這下都慌了:中西路未至,孤軍深入糧草將盡的東路,有被遼軍主力包圍合擊的危險!
楊業怎麼辦?撤!疲憊的宋軍打起精神,向西南方向退去。得到生力軍補充的耶律休哥揮軍猛追,五月初三在岐溝關追上宋軍,宋軍以糧車環繞成堡壘,艱難地抵擋著。
夜裡,曹彬率軍突圍,遼軍乘勢追殺,宋軍無心戀戰,戰鬥成了單方面的屠殺,宋軍慌忙搶渡拒馬河,淹死了無數,連殺帶淹,十萬大軍沒了一多半,若沒有先鋒李繼隆部的拼死掩護,損失將會更大。
遼在岐溝關擊敗宋軍主力後,立即揮師向西支援耶律斜軫,先破田重進部於蔚州之東,又在飛狐之北擊敗潘美部,奪回丟失的山後諸州,西路宋軍的副帥楊業重傷被俘,拒不投降,絕食三日而死。至此,三路大軍只有中路全師退回宋境。
這次失敗,原因眾多,首先對遼國形勢判斷不明,武斷認為是主少國疑、太后專權、人心不穩;其次是以步對騎,機動上就吃了大虧(這個問題,終宋一朝也沒有得到解決);再就是分兵太過,三路大軍難以呼應。
最主要的,還是在太原之戰中表現出的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軍紀仍然不嚴。東路眾將拿軍令當兒戲,爭功貪利,輕敵冒進,結果導致全域性崩潰。
將領不和。楊業之死,實際上就是因為他降宋不久,就在雁門之戰中立下大功,深得趙光義的寵信,惹得其他將領嫉妒,監軍王就對主張穩健撤退的楊業說:&ldo;您老人家平時叫楊無敵,現在怎麼見到敵人卻不敢出戰,不是心裡有什麼別的想法吧?&rdo;這話裡面隱含的骨頭很硬,擠對得楊業不得不發動了自殺式的進攻。監軍如此,就連主帥潘美也沒有聽從楊業的請求,在撤退的咽喉要地陳家谷口沒安排接應的人馬,斬斷了楊業最後的生路。
前有郭進,後有楊業,兩員能打、敢打、會打的將領,居然都是死在自己人手裡的!
另外,趙光義的運氣實在不好,他面對的蕭太后是女中豪傑,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耶律休哥、耶律斜軫都是當時最明亮的將星,宋將鮮有敵手。
岐溝關一戰之後,耶律休哥威震宋朝,據說當時夜裡小孩啼哭,只要大人說上一句:&ldo;耶律休哥來了!&rdo;小孩馬上就不敢哭了。反觀宋朝的將領,對遼的威懾力從來沒有達到這個水平。
由武到文的徹底轉變(1)
千秋功業,這幾乎是所有皇帝的追求(除了少數混蛋到極點的皇帝),但是又有幾個能夠做到?
宋太宗趙光義雖有追求這個目標的願望,卻沒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
兩次北伐,他把趙匡胤精心訓練的精兵折騰得精光,再也沒有力量恢復幽雲地區了。宋朝就此轉向了全面防禦,國策也走向了極度的&ldo;守內虛外&rdo;,並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沒有了回頭的機會。
大一統的天下格局,在宋朝永遠成了一個夢幻。
其實,趙光義還是個很有才幹的皇帝,他的悲劇在於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軍事能力,總是試圖在武功上超過趙匡胤,卻只好一次又一次嚥下失敗的苦果。
他忘記了,趙匡胤是在戰場上拼殺出來的皇帝,而自己一直留守京城,一直在扮演著看客的角色。當看客和當演員的感覺永遠是不一樣的。
趙光義的才華表現在文治上,就連開疆拓土採用的也是高壓的政治手段,而非金戈鐵馬的軍事殺伐。
他在即位的第二年,就大刀闊斧地把所有節度使兼領的支郡全部收歸中央,徹底廢除了節度使兼領支郡的制度,後來還乾脆把三十多位節度使老爺調進京城養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