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遼對趙光義撕毀宋太祖趙匡胤和自己建立的和約、發兵攻打幽州也十分不滿,便屢次興兵攻入宋境,這一期間較大的戰役有滿城之戰、瓦橋關之戰、唐興口之戰、雁門之戰等,遼宋互有勝負,雙方誰也沒有佔到太大的便宜。但總體來看,宋朝是處於戰略防禦地位的。
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了太平興國七年(982),遼景宗去世,他的兒子耶律隆緒繼位,小皇帝才十二歲,便由太后蕭綽攝國事,因需穩定國內政局,遼才停止向宋的進攻。
被遼國不斷進攻壓得喘不過氣的趙光義,終於緩了一口氣,他加緊備戰,在北邊邊境加緊調兵遣將、開通漕運,以便於運輸軍糧。
雍熙三年(986)正月,趙光義下令北伐,他要報高粱河戰敗之仇。
一開始他準備親徵,參知政事李至勸阻,說:&ldo;幽州是契丹的重地,我軍去攻打,契丹一定會拼死頑抗,攻城需要使用數萬大軍,糧草消費不是個小數目。&rdo;他接著列出實際困難:&ldo;想要攻克幽州,就以一百天為期限,糧食的準備是否足夠呢?幽州那一帶都是平原,尋找攻城的炮石也很難啊。&rdo;
&ldo;所以,上策是皇上您坐鎮京城,守住天下的根本,安撫天下的百姓;中策是陛下駐守在要衝之地大名,以親徵為號召,振奮軍威;至於以萬金之軀深入邊荒、親冒鋒鏑,實在是下策。&rdo;這是他最後得出的結論。
趙光義仔細琢磨琢磨副宰相的話,不知道是認同了他說的道理,還是忽然膽怯起來,就採取了上策。
這次他吸取了第一次北伐的教訓,決定兵分三路,委任曹彬為幽州道行營前軍馬步水陸都部署,崔彥做他的副手,率軍從雄州(今河北雄縣)北上攻涿州,這是東路;定州路都部署田重進為主帥,譚延美為副將,出飛狐(今河北淶源)攻蔚州(今河北蔚縣),這是中路;雲、應、朔等州都部署潘美為主帥,楊業(劉繼業歸宋後,趙光義讓他恢復了原姓)為副將,率軍出雁門(今山西代縣),攻山後諸州,這是西路。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所謂的山前山後,是當時人們對幽雲十六州的一種習慣稱謂,位於太行山北麓東南的檀、順、薊、幽、涿、莫、瀛七州被稱為&ldo;山前&rdo;,太行山西北的儒、媯、武、新、雲、朔、寰、應、代九州則是&ldo;山後&rdo;。
趙光義的計劃盤算得很好:即先讓東路主力步步為營,緩緩而行,佯動吸引遼軍大軍注意力,而西路採取大迂迴的戰略,攻取山後再會閤中路大軍東進,對幽州成對進夾擊之勢,一戰奪取幽州。
可計劃只是計劃,戰爭瞬息萬變,一個判斷失誤,就可能輸掉全盤。
一開始,戰爭的步調似乎是按照設想的發展。西路軍潘美率軍出雁門關後,以楊業的兒子楊延昭為先鋒,先在寰州擊敗遼軍,次取朔州,再取應州、雲州,一路捷報頻傳。
中路的田重進在進攻飛狐時,與遼西南面招安使大鵬翼激戰,他先令宋軍多設旌旗,使用疑兵計動搖遼兵軍心,然後派太原之戰時中箭中炮的那位勇將荊嗣打頭陣,率宋軍短兵突擊,擊破敵陣後主力一擁而上,遼軍被打敗,主帥大鵬翼被生擒。宋軍先後佔靈狐北、靈丘、蔚州。遼援軍試圖奪回蔚州,宋軍奮勇迎戰,戰鬥十分激烈,田重進手下的五員勇將戰死四位,只有荊嗣在陣中躍馬揚刀,縱橫斬殺,人不能近。
在這次戰鬥裡,邊民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依仗熟悉地形不停地騷擾遼軍,甚至半夜摸進遼營行刺,攪得遼軍日夜不安。遼軍在宋軍和邊民的打擊下,不得不敗退逃走。
東路主力宋軍在曹彬的統率下,進展也十分順利,三月初五攻克固安,十三日攻佔涿州。
當初在出徵之前,趙光義就對曹彬千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