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 (第3/3頁)
王彬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老夥伴,愈離愈遠&rdo;。(《胡適口述自傳》)1920年4月,共產國際派代表魏金斯基(伍廷康)等來到北京,與李大釗接上了頭,經李介紹,魏金斯基等人到上海找到了陳獨秀,並向陳獨秀建議組建共產黨。陳欣然接受了此項建議,立即著手進行建立中國共產黨的工作------胡適終身都相信,倘若陳獨秀一直留在北大、生活在那批信奉自由主義的&ldo;老朋友&rdo;中間,是不會思想嚴重左傾並成為中國共產黨創始人的。陳獨秀如不離開北大,後面的事情便都不會發生。倘仍是北大文科學長,陳獨秀應當不會去獨自散發傳單;即使去散發傳單,以北大文科學長的身份,恐怕也不會輕易被捕;即使被捕了,出獄後仍可回到北大。因此,離開北大是陳獨秀個人人生道路的大轉折,某種意義上也是中國現代歷史的大轉折。而這一切,都起因於1919年3月26日夜在湯爾和寓所召開的會議。出於自己的政治信念,胡適便對這夜的會議永不原諒。在1935年12月23日致湯爾和信中,談到&ldo;3、26會議&rdo;時,胡適憤憤地說:&ldo;獨秀因此離開北大,以後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及後來國中思想的&l;左傾&r;,《新青年》的分化,北大自由主義者的變弱,皆起於此夜之會。獨秀在北大,頗受我與孟和的影響,故不十分&l;左傾&r;。獨秀離開北大之後,漸漸脫離自由主義的立場,就更&l;左&r;傾了。此夜之會,雖有尹默、夷初在後面搗鬼,然孑民先生最敬重先生,是夜先生之議論風生,不但決定北大的命運,實開後來十餘年的政治與思想的分野。此會之重要,也許不是這十六年的短歷史所能論定。&rdo;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