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養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有十萬之眾,南溪縣為中縣,這人口算不得多。”
金夫子和高夫子都點頭,對歐陽錚的表現很滿意,
袁未點頭,知道歐陽錚說的不錯,她便又問道:“那眾位可知南溪縣建朝之初有僧侶幾何,現如今又有僧侶多少?”
歐陽錚一噎,他雖熟讀各地地方誌,卻從不在小數目上留意,這如何得知?
袁未將目光從眾人面前掃了一圈,連同兩位夫子都對視一眼沒有作聲。
便道:“南溪縣在建朝之初只廟宇兩座,僧眾六十,而現如今有廟宇七座,僧眾六百有餘,敢問諸位,這些僧眾是當年的多少倍?若是統計整個王朝的僧眾又該有多少?現在是百姓供奉僧侶,若是反過來,讓這些僧眾全部從事生產,那又會養活多少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百姓?”
眾人恍然,議論之聲漸起。
袁未抬了抬手,將話語轉回到原本討論的心經上,“心經原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常譯為智慧,波羅蜜可理解為到彼岸,即到達智慧的彼岸,不過讀完整個心經,我更願意將其理解為消除煩惱達到寧靜安樂的境界,更願意將其作為一種修心的指引。
可是外面的眾多的信徒有多少是大字都不識之人,他們於佛法真的理解嗎?大殿內一跪不起的人拜的是菩薩還是自己內心深處的慾望,就連前朝梁帝也不過是為追求長生,普通民眾又能免俗高尚到哪裡去?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生在世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困難,與其讓普羅大眾靠求菩薩才能有面對困難的勇氣,不如我們想想該如何讓百姓不去求菩薩就能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多一份面對現實的底氣,我想這才是我們讀書人最該去想去做的事情?”
眾位學子呆愣,兩位先生也陷入沉思。
金夫子沒想到袁未竟有如此見解,心中的天平已經默默傾斜,高夫子也本就不贊同佛\/教興盛,袁未這一番話更是說到了他的心坎裡!
當下他就感嘆道:“是啊!咱們這些讀書人,一心讀書追求功名,所求的不就是為民做主嗎?那又何必讓他們在面對困難的時候落到求神拜佛的地步?我輩無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