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部分 (第2/4頁)
白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真理是說意志是任何一現象的本體,但作為本體來說卻又不在現象的那些形式中,從而也不具雜多性。就這真理對行為的關係說,我不知道還有什麼更莊嚴的表示法,除非是用前述《吠陀》的公式:“這就是你!”誰要是能以清晰的認識和內心的堅定信心,指著他所接觸到的每一事物而對自己說出這一公式,那麼,他就正是由此而確實具有了一切美德和天福,並且已是在通向解脫的大路之上了。
可是在我再往下談,作為我這論述的最後部分而指出仁愛——仁愛的來源和本質我們認為即看穿個體化原理——如何導致解脫,導致生命意志的放棄,亦即導致一切欲求的放棄之前,並且也是在指出一條有欠溫和卻是更常被採用的途徑如何引導人達到上述境界之前,在這裡首先還得說一句似乎矛盾的話並加以解釋。其所以要這樣做,倒並不是因為它是這麼一句話,而是因為這句話是真的,並且也是屬於我要闡明的這思想的完整性以內的。這句話就是:“一切仁愛(博愛、仁慈)都是同情”。
§67
我們已看到如何在較低程度上看穿個體化原理就產生公道,如何在較高程度上看穿這個原理又產生心意上真正的善,看到這種善對於別人如何現為純粹的,亦即無私的愛。這種愛如果到了完善的程度,就把別人的個體和別人的命運和自己的完全等同起來。過此以上便決不能再進一步,因為不存在任何理由要把別人的個體放在自己的個體之上。不過其他個體如果是多數,如果他們全部的幸福或生命受到了危險,則在份量上又很可以超過個別482人對自己的幸福的考慮。在這種場合,那已達到最高善和'有了' 完人心境的當事人就會為了多數別人的幸福而整個的犧牲自己的幸福和生命。這樣死去的有柯德羅斯,有奈翁尼達斯,有雷古陸斯,有德西烏斯。纓斯,有阿諾爾德·馮·文克爾瑞德。任何人,只要是志願地、意識地為了他的親人、鄉鄰,為了祖國而不避一死,就都是這一類人物。站在'最高善'這一級的'還大有人在,' 每一個為了堅持那些造福全人類的,為全人類所應有的東西,也就是為了'堅持' 普遍而重大的真理,消滅重大的錯誤而甘願承擔痛苦和死亡的人'都是'。這樣死的有蘇格拉底,有喬旦諾·普祿諾,還有為真理奮鬥的一些英雄也是這樣在活焚的柴堆上死於神父祭師們之手。
不過現在就上面說的'愛即同情'那句矛盾語來看,我還得回憶我們前已看到痛苦對於生命,整個的說來,是本質的,與生命不可分的'東西';已看到每一願望如何都是從一種需要,一種缺陷產生的,因而任何滿足也只是消除了痛苦,並不是獲得了什麼積極的幸福;已看到歡樂雖是對願望撒謊說它是一種積極的好事,實際上它只是消極性質的,只是一件壞事的結束',等等'。因此,好心善意、仁愛和慷慨'等等'替別人做的事永遠也只是減輕那些人的痛苦而已,從而可知能夠推動這些好心善意去行善佈施的,永遠只是對於別人的痛苦的認識。而這種痛苦是從自己的痛苦中直接體會到的,和自己的痛苦等同看待的。可是由此就得出一個結論:純粹的愛(希臘語的“博愛”,拉丁語的,‘仁慈”),按其性質說就是'同病相憐的'同情,至於由此所減輕的痛苦則可大可小,而任何未曾滿足的願望總不出乎大小痛苦之外。因此,我們也無庸客氣和悽德正相反,他認為只有從抽象的反有中,並且是從義務和絕對命令這些概念中產生的一切善和美德才是真正的善,真正的美德,而主張'人們'感到的同情是脆弱,並不是美德,和他正相反,我們說:單是概念對於真正美德,和對於真正的藝術—樣,是不生髮的,一切真純的愛都是同情;而任何不是同情的愛就都是自顧之私。自顧之私就是希臘文的“自愛”,而同情就是希臘文的“博愛”。這兩者的混合'情緒'也是常有的。甚至真純的友誼也常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