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犀無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電話接聽中,響了好一陣,對方才接起來。
“喂?”
“高老師,我是梁寬。”
“我知道,號碼存著呢。”
電話那頭,高盛老師很高興。師生倆互相問候了一番,梁寬才向他問起“省鰾”的技藝。
“這個麼,你就問對人了。我修復了一組嵌寶鏤金的清代傢俱,跟木匠師傅交流過。”
跟梁寬講完要點後,高盛關心起梁寬的工作來:“上次,我聽你說,在‘長江口四號’這個專案裡,也出水了一些金銀器。怎麼?你最近在做修復工作嗎?”
“是的,金器還好,但有一些銀器,氧化程度有點嚴重,我還沒完全處理好。”
“對了,你還是用的傳統方式來去汙還原嗎?”高盛問。
梁寬吃不準老師的意思,只能“嗯”了一聲。
為了還原銀飾的光澤,傳統的方法是以“化學腐蝕”的原理,使用硝酸鹽類的洗銀水,讓其迴歸光亮。因為洗銀水腐蝕性強,操作時要避免雙手直接接觸。
再一個方法,則是用鹽、鋁箔紙、沸水為配方,先用小鍋煮沸水,再在底部鋪鋁箔紙,再投入一定比例的鹽。這個做法,依據的是“電解反應”的原理。
如果擔心強度太大,可以把鹽換成弱鹼性的小蘇打。
這幾種方法都很好用,但有一點不足的是,因為要用到化學試劑,有可能會損害文物。
“這樣,現在還是王副所長主持工作吧?我去和王副所長說一說,我來推廣一下新的方法。這個方法,不會對銀製品造成任何損害。”
梁寬頓覺驚喜:“那太好了,高老師,你什麼時候過來?哦,王副所長,現在是所長了。”
高盛愣了一秒才笑道:“呀,那挺好的啊!這個老王,也太低調了,都不說一聲!”
又聊了幾分鐘,高盛掛了電話,去和王逸少溝通。
梁寬則把先前記在腦子裡的乾貨整理出來,再複製貼上發給郭超仁。
郭超仁的電腦微信閃了閃,他喝了口茶,點開微信,只見梁寬發過來的是很詳細的資料——
在榫卯接合處,空隙要特別小,以便於榫頭插/入卯眼中,有一定的活動空間,具體表現為“似見亮似不見亮”,就是說榫頭插/入一半時,匠人透過卯眼,剛剛能看到榫頭的縫隙。
使鰾的時候,要有“兩口鰾”的概念。這是說,榫頭和榫眼兩邊都要抹到,而且必須趁鰾熱的時候去抹,這麼做膠才能更充分地滲進去。
使鰾的工具比較特別,不能用毛筆、刷子,而要用“鰾棍”,這是一藤條,粗細和圓珠筆頭差不多。製作“鰾棍”的時候,匠人們先用熱水泡開藤尖,再用錘把藤尖砸成毛筆頭一樣的形狀,最後再蘸魚鰾膠,往卯眼裡抹,
在不同的季節,要調出稀稠不同的魚鰾膠,總的來說,是“冬使稀,夏使稠,春秋兩季使將就”。因為冬天寒涼,鰾容易凝固,所以不能濃稠;反過來,夏天熱量不易流散,魚鰾膠就應該濃稠一些;至於春秋二季,稀稠程度要適中,以剛剛能拉出線為宜。
綜上所述,“省鰾”的技藝要點為:空隙小、兩邊抹、趁熱抹、用鰾棍、注意季節特點。
(對了,高老師還說,冷卻後凝成固體的魚鰾膠,可以儲存起來。後面再使用的時候,要先用溫水泡發,再重新熬製,也需要隔水熬三個小時。)
看完資料,郭超仁心生佩服,不由讚道:“匠人們摸索出的這一套,真是厲害。梁師兄歸納得也很好!”
那一頭,耿嶽在忙著做資料,沒聽到郭超仁說的話。郭超仁便把資料轉發給他,提醒他看。
耿嶽看完後,有一個疑問:“我能理解用毛筆、刷子會比較費膠,但為什麼被熱水泡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