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 (第2/3頁)
心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更大了,超過了諸侯。公元前403年,韓與趙、魏一起被周王室承認為諸侯國。
韓文侯二年(前385),韓國進攻鄭國,佔領陽城。又進攻宋國,打到彭城,俘虜了宋國國君。七年,進攻齊國,打到桑丘。鄭國反叛晉國。九年,韓國進攻齊國,打到了靈丘。十年,韓文侯去世,他的兒子哀侯即位。韓哀侯元年(前376),韓與趙、魏三家瓜分了晉國。二年,韓國滅了鄭國,於是把都城遷到了新鄭。
韓國的徵戰和衰亡
韓昭侯元年(前358),秦軍在西山打敗韓軍。二年,宋國奪取了韓國的黃池。魏國奪取了朱邑。六年,韓軍徵討東周國,攻佔了陵觀、邢丘。昭侯八年,申不害任韓國宰相,實行法家的治國之道,國內得到安定,各諸侯國不敢前來侵犯。二十二年,申不害去世。二十四年,秦軍攻下了韓國的宜陽。
昭侯二十五年,發生旱災,昭侯下令修建高大的城門。屈宜臼說:&ldo;昭侯出不了這座城門。為什麼呢?因為不合時宜。我所說的時,不是指的時間,人本來就有順利或不順利的時候。昭侯曾經順利過,可是並沒有修建高門。去年秦國攻下了他們的宜陽,今年發生旱災,昭侯不在這個時候救濟民眾的急難,反而是更加奢侈,這就叫做衰敗的時候卻做奢侈的事情。&rdo;二十六年,高門修成了,昭侯也去世了,果然沒能出這座門。他的兒子宣惠王即位。
宣惠王八年,魏軍打敗了韓國將軍韓舉。十一年,把君號改稱為王。與趙王在區鼠相會。十四年,秦軍進攻並在鄢陵打敗韓軍。十六年,秦軍在脩魚打敗韓軍,在濁澤俘虜了韓國將領和申差。韓國著急了,想與秦國議和。楚國擔心秦韓合兵攻伐楚國,便派人送厚禮給韓王,並承諾如果秦國攻打韓國,楚國一定派兵相幫。韓王聽了之後非常高興,就停止了與秦國議和的行動,並和秦國斷交。秦國因而大怒,增加兵力進攻韓國,兩國大戰,而楚國救兵一直沒到韓國來。十九年,秦軍大敗韓軍於岸門。韓國只好派太子倉去作人質來向秦國求和。
宣惠王二十一年,韓國同秦國一起攻楚,打敗了楚將屈丐,在丹陽斬殺了八萬楚軍。這一年,宣惠王去世,太子倉即位,這就是襄王。
襄王十四年,韓國與齊、魏兩國一起進攻秦國,到了函谷關就在那裡駐軍。十六年,秦國把河外之地和武遂還給韓國。襄王去世,太子咎即位,這就是釐(xi1,音西)王。
釐王三年(前293),派公孫喜率領周和魏的軍隊攻秦。秦國大敗韓軍二十四萬。五年,秦軍攻下韓國的宛城。六年,韓國把武遂地帶的二百里土地給了秦國。十年,秦軍在夏山打敗韓軍。十二年,韓釐王與秦昭王在西周國相會,並幫助秦國進攻齊國。齊國戰敗,齊湣(3,音敏)王外出逃亡。十四年,韓王與秦王在兩周國之間相會。釐王二十三年,趙、魏兩國進攻韓國的華陽。韓國向秦國告急,秦國不來援救。韓國相國對陳筮(shi4,音士)說:&ldo;事態急迫,您雖有病,還是希望您連夜到秦國去。&rdo;陳筮到秦先會見穰侯魏冉。穰侯說:&ldo;事情緊迫了吧?所以才派你來。&rdo;陳筮說:&ldo;還不很急呀。&rdo;穰侯發怒道:&ldo;如果這樣,你的君主還能派你做使臣嗎?你們的使臣來來往往,都是來向我們告急的,你來了卻說不急,為什麼?&rdo;陳筮說:&ldo;韓國如果真的危急,就要改變政策去追隨其他國家,因為還沒到危急的時候,所以我又來了。&rdo;穰侯說:&ldo;你不必去見秦王了,現在我立即發兵救援韓國。&rdo;過了八天,秦軍趕到,在華陽山下打敗趙軍和魏軍。這一年,釐王去世,他的兒子桓惠王即位。
</br>
<style type="text/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