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神秘失蹤的小學女教師,1982年長春“8·16”殺人埋屍案 (第1/4頁)
九月無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984年9月29日,在吉林省長春市公安局局長的案頭,擺著一封還沒有來得及裝封的書信。
字跡清秀,瀟灑,很惹人注意。從全篇充滿自責、悔恨和期望的話語中看得出,這是寫信人在極其冷靜的情況下,從心底向親人發出的傾述:“親愛的爸爸、媽媽、愛妻:你們好!這是人生中最後一次,也是最誠懇的問候。‘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一紙別言當你們看到之時,我早已到另一個世界去了。”
顯然,只有知道自己是將要從世間離去的人,才會這樣肯定自己的未來。
寫信人正是這樣一個將要伏法的死囚。
1984年9月,迎接建國三十五週年的喜慶氣氛,已籠罩著大街小巷,就在這個時候,這個與新中國同齡的人,卻伏在陰冷的審訊室裡,在紙上與親人告別。
人生到了最後時刻,也許會更清醒、更理智。他終於從迷夢中醒來。他清楚地瞭解,犯了的罪行是不可饒恕的,現在縱然悔恨千萬遍,也無濟於事了。
“此刻,……我內疚、悔恨交織,是無法言喻的。我拋下了年邁的父母、妻兒,帶著罪過而走,哎!可嘆!路是自己走的……”
“回首往事,痛心疾首,追悔莫及……”
對,路是自己走的。他從來沒有這樣認真回顧自己走過的路,也許曾發現過自己的失足,然而,僥倖心理反而驅使他在泥潭裡越陷越深。直到現在,他才真正開始了對人生的檢討。
“我有過金色的童年和美好的少年,從小學到中學,一直是三好學生、班級幹部,下鄉到農村後,一直拚命幹活,得到了農村社員的讚揚。抽調回城參加工作後,有了一個美滿的家庭,有老實忠厚的父親,善良慈祥的母親,溫柔賢慧的妻子,天真可愛的女兒……”
“三十五歲對一個人來說,是多麼好的年齡啊!正是發揮才能努力工作,為黨和人民做貢獻的時候,可惜在這個時候,自己變了,思想變了,走了下坡路……”
1983年春,長春市某某路小學發生了一起女教師失蹤案,失蹤教師名叫王愛軍,26歲,長相一般,但身體健壯,是這個學校的體育教員。
“去年五月,聽說她捱了流氓一刀,在家養傷,之後就沒來上班。”
“八月份,一個大雨天,她來學校要工資,之後再沒有見到她的面。”
省有關部門來調查時,學校教職員工介紹著有關王愛軍的情況。問題的嚴重性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開始了查詢王愛軍下落的工作。但是,幾個月過去了,王愛軍的去向,就像被風吹散的雲霧,無影無蹤。
生活在這個社會上,誰也不會孤立存在;離開這個社會,更不能完全避開人的耳目。經過長時間周密調查,終於發現了重大線索——王愛軍失蹤前,曾在一姓楊的家裡住過。
王愛軍是有家的,她曾和她弟弟住在一起,為什麼到了楊家?
問題很快找到答案:“是張健群把她送來的,他說是他表妹,愛人是部隊的,在外地,借房暫住幾日。6月初來的,8月初,又是張健群接走的。”房主楊某某提供了一個重要情況。
張健群!偵查員是多麼熟悉這個名字啊!他怎會與王愛軍失蹤有關呢?
1972年秋,在長春市南關區一個不起眼的衚衕裡,許多拆遷戶在這裡搭起簡易房。張健群家是這裡的老戶,因為王愛軍家也來這裡臨時居住,兩家從此相識。當時張健群還是汽車廠的工人,二十五、六歲的年紀,王愛軍當時還是個學生,十六、七歲。他倆因兩家常常來往,處的很熟。
1975年,王愛軍中學畢業,下鄉插隊到榆樹縣,處境使她心灰意冷,思想上開始退坡。
1977年秋,她考進了榆樹師範學校。畢業後,分配到某某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