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建國之初,太祖朱元璋以剛猛治國,亂世用重典,法外用刑情況嚴重。他認為:&ldo;法嚴則人知懼,懼則犯者少,故能保全民命。法寬則人慢,慢則犯者眾,民命反不能保。&rdo;因而,屢興大獄,殺的人很多;還使用了許多恐怖的刑罰,如抽筋、剝皮、閹割、凌遲等 ,甚至連能被砍頭也成了死囚犯最樂意接受一種死法。
建文帝在當皇太孫時就已經意識到太祖用刑過猛,因此登基後力圖改變這種情況,主張寬刑省獄。他在做皇太孫時就向祖父請求更定《大明律》。他以《大明律》與歷朝法律作比較,認為《大明律》 用刑過重,改正了其中量刑較重的部分律法。
建文帝在官吏方面也進行了改革,重新更定官制,大力精簡機構,革除冗員。在建文帝在位的4年間,撤消了9個州,39個縣以及一大批冗官冗吏和稅務機構,增加了中央財政收入,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建文帝的一系列措施,充分體現了他以仁義禮樂化民的治國思想,改革了洪武時期的不少弊政,給社會帶來了一陣清風,緩和了社會矛盾,對社會的安定產生了積極作用,一時政通人和,所以後人有&ldo;四年寬政解嚴霜&rdo;之譽。
雖然,建文帝登基不久就發現,各地藩王(即他的各位叔父)&ldo;擁重兵,多不法&rdo;的狀況,擔心會出現西漢時的七國之亂的情況,便採納了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黃子澄的建議,決定削蕃。但建文帝畢竟是一個庸碌之人,在一系列重大問題的決策上犯了嚴重的錯誤。他的錯誤概括起來有幾點應該引以為鑑:第一,矯枉過正,從祖父刑制上的過於強硬,到他的過於柔弱;第二,優柔寡斷,由於決策上的失誤,造成在削藩上的疏緩;第三,仁明孝友,由於性格上的溫順,導致政治上的無能。這也是他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失敗的導火線則是,當建文帝正準備向朱棣動手時,但為時已晚,做好充分準備的朱棣,很快便向他侄子建文帝發難,率軍從北京向南京進攻,並採用奇襲戰術,花了不到半年的時間,一舉佔領南京,奪取了皇位。可憐建文帝只當了四年皇帝,就丟掉了寶座,失去了江山,甚至丟掉了性命。好在不管誰當皇帝,江山還在朱家手裡。
八、十代故都之大明帝國8
(三)永樂皇帝
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的叔叔,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史稱永樂皇帝。1402年朱棣篡侄之位自立為帝,在位22年,其中在南京當了20年皇帝。
關於朱棣的生世有這樣幾種說法:
第一,朱棣是陳友諒的遺腹子。朱元璋在打敗老對手陳友諒時,也曾將其妻闍氏納為妃子。據說,闍氏當時已有身孕,不久就生了一個兒子,也就是陳友諒的遺腹子,朱元璋一直當作自己的兒子來撫養,還將他封在長沙,為潭王。
陳友諒,原姓謝,其祖父入贅於陳家,因從其姓,湖北沔陽人,家世業漁。年輕時曾為縣吏。後以功升元帥。元末大漢政權的建立者。陳友諒(1320-1363年)元末大漢政權的建立者。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八月,陳友諒在鄱陽湖戰爭中中流矢身亡。朱棣1360年生於應天(今南京),也就是說,陳友諒戰死時,朱棣已經三歲。所以,朱棣不可能是陳友諒的遺腹子。
第二,朱棣其母為碽妃。&ldo;碽妃&rdo;即李氏,為高麗(現在的韓國、朝鮮)選送給朱元璋的女子。據說,李氏生朱棣時尚未到預產期,是為早產兒。但朱元璋懷疑她私通他人,而給自己戴了綠帽子,所以龍顏大怒,賜碽妃&ldo;鐵裙&rdo;之刑,就是用鐵片做成裙子給人穿上,然後放在火上烘烤致死。但是有人考證,朝鮮向中國稱臣送貢女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