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又指著一具殘骸說是建文帝的屍骨。朱棣命人從灰燼撥出殘骸,已是滿身焦爛,四肢不全,分不清男女,只得下令以天子禮殮葬(墓葬始終無考)。
關於建文帝的下落,據《明太宗實錄》記載:&ldo;上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助。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屍於火,還白上。上哭曰:&l;果然若是痴騃耶。吾來,為扶翼爾為善,爾竟不諒,而遽至此乎!&r;備禮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輟朝三日。&rdo;這段記載中,明顯有為朱棣篡權開拓的嫌疑,說朱棣見宮中起火,急忙派人救助,已經來不及了,建文帝已經被燒死。請大家評評理,你朱棣不來南京搶奪皇位,建文帝會自焚而死嗎?你朱棣來輔佐侄子皇上,用得著帶來那麼多兵馬嗎?你朱棣說是禮葬建文君,那麼葬在何處、墓在何方?甚至連廟號、諡號都沒有,絕無人會輕易相信。
建文帝原無廟號,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上廟號惠宗。諡號,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清朝乾隆元年,諡號為恭閔惠皇帝。所以建文帝,史稱明惠帝。
洪武年間,經過太祖朱元璋的整治,當時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吏治較以前大為清明。然而他生性&ldo;雄猜好殺&rdo;,屢次興起大獄,動輒殺戮,政治氣氛非常凝重,文武大臣人人自危。建文帝對局勢有著深刻的認識,因此繼位伊始,就著手改革,改變了太祖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稱&ldo;建文新政&rdo;。
太祖朱元璋用武力奪得天下,自然重武輕文,武將比較得寵。洪武時,南京貢院軍事衙門大都督府的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都督同知也是從一品,而六部尚書卻只有正二品。《大明律》中明文規定文官不許封公侯,因此朱元璋的主要謀士劉基僅僅得封&ldo;誠意伯&rdo;,而武將得封公侯者甚多,稱王者也不少。這種局面下,文官在議論朝政中的地位處於下風。建文帝一心想改變這種狀況,著力強化文官在國家政事中的作用。初登基之時,他確定了&ldo;建文&rdo;的年號,與其祖父&ldo;洪武&rdo;形成鮮明的對照,可見建文帝治國方略開始改變。他又將六部尚書升為正一品,大開科舉考試,並下詔要求薦舉優秀文學之士,授予官職。建文帝身邊幾個被委以重任的大臣也是飽讀詩書的才子。兵部尚書齊泰,洪武十七年(1384年)應天府鄉試第一,次年進士。太常寺卿兼翰林學士黃子澄,洪武十八年(1385年)會試第一 ,與齊泰同榜。翰林侍講方孝儒是建文帝身邊的主要謀士,幼時就以聰敏機警著稱,後師從當代名儒宋濂,詩文為時人所推崇。正是因為建文帝所啟用的大臣多為這樣的文人,所以人稱新朝廷為&ldo;秀才朝廷&rdo;。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