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頁 (第1/2頁)
黃仁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張居正是政治家,李蟄是哲學家,他們同樣追求自由,有志於改革和創造,又同樣為時代所扼止。李蟄近於馬基雅弗利,但是他的環境不容許他像霍布斯洛克一樣,從個人主義和唯物主義出發構成一個新的理論體系。他察覺到自己有自私自利的一面,別人也是如此,但他不能放棄孔子所提倡的仁。這樣,他只好在形上學中找到安慰--世間的矛盾,在&ot;道&ot;的範疇中得到調和而且消失。這在心學中也有類似的理論,即至善則無形,至善之境就是無善無不氨
這樣的唯心主義已經帶上了神秘的色彩,很難成為分析歷史現象的有效工具。而另一方面,他思想中唯物主義的部分也並不徹底。這使李蟄不可能從根本放棄以倫理道德為標準的歷史觀,因之自相矛盾的評論隨時會在他筆下出現。比如他贊成寡婦守節殉夫,但對卓文君的私奔,又說是它風求民,安可誣也&ot;。他斥責王莽、張角,但又原諒了很多歷史人物,有如五代史中的馮道。這些人物的所作所為和當時的道德規範不相符合,李蟄認為情有可原。因為,從長遠來看,他們為國家人民帶來了更多的利益。這些以遠見卓識指導自己行動的人物,足以稱為&ot;上人,而李蟄自己能作出這種評論,則成了&ot;上人&ot;之上的&ot;上上人&ot;。
這些在理論上缺乏系統性的觀點,集中在他編訂的《藏書》之中。李蟄對這部書自視甚高,稱之為&ot;萬世治平之書,經筵當以過讀,科場當以選士,非漫然也&ot;,並且預言&ot;千百世後&ot;,此書必行。他認識到,他的觀點不能見容於他所處的社會,然而這個社會需要如何改造才能承認他的觀點,在書中卻不著一字。在今天的讀者看來,他心目中的&ot;千百世後&ot;,皇帝仍然出席經筵,科場仍然根據官方所接受的歷史觀取士,則仍為一個矯飾的社會。
1601年初春,芝佛院被一場人為的火災燒得四大皆空。據說縱火者乃是當地官吏和援紳所指使的無賴。這一案情的真相始終未能水落石出,但卻肯定與下面的一個重要情節有所關聯。
李蟄在麻城的支持者梅家,是當地數一數二的大戶,家族中的代表人物梅國極又正掌理西北軍事。梅國偵有一個媒居的女兒梅請然曾拜李蟄為師,梅家的其他女眷也和李蟄有所接觸。這種超越習俗的行動,在當時男女授受不親的上層社會裡,自然引起了眾人的側目而視。但是李蟄對輿論不加理睬,反而毫無顧忌地對糖然和她的抽程大加稱讚。他和她們往來通訊,探討學問。他著作中所提到的&ot;據然大師&ot;、&ot;澄然&ot;、&ot;明因&ot;、&ot;善因菩薩&ot;等等,就是這幾位女士。他說:&ot;梅塘然是出世丈夫,雖是女身,男子未易及之。&ot;又說:&ot;此間據然固奇,善團、明因等又奇,真出世丈夫也。他在著作中,理直氣壯地辯解自己和她們的交往完全合於利法,毫無&ot;男女混雜&ot;之嫌,但是又不倫不類地寫下了&ot;山居野處,鹿系猶以為姐,何況人乎&ot;這些情。他把浩然比為觀世音,並把和這幾位女士談論佛學的文稿刊刻,題為《觀音問入他還有一首題&ot;繡佛精舍&ot;的詩:&ot;聞說情然此日生,據然此日卻為僧。僧寶世間猶時有,佛寶今春繡佛燈。可笑成男月上女,大驚小怪稱奇事。陡然不見舍利佛,男身衰隱知誰是?我勸世人莫很清,繡佛精會是天台。天欲散花愁汝著,龍女成佛今又來!&ot;
寫作這些詩文函件的時候,李蟄已年近七十,而且不斷聲稱自己正直無邪,但是這些文字中所流露的挑戰性,無疑為流俗和輿論所不能容忍。反對者舉出十餘年前李蟄那妓和出入於寡婦臥室的情節,證明他的行止不端具有一貫性;對這種傷風敗俗的舉動,聖人之徒都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