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觀影四 (第2/4頁)
酒神葡萄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自足而踏實……”
老人家用陝北鄉音哼著信天游,牽著驢子,給它蒙上眼睛拉石磙,自得其樂。
“千百年來,中國人從五穀中獲得溫飽。這種碳水化合物營造出的滿足感,正是億萬個像老黃這樣的,在土地上辛勤勞作的農民提供的……”
冬天的高原沒有綠色,乾枯的樹枝和黃草在灰藍的天空下,老黃笑著揭掉驢子頭上的布。]
明朝,一間書院裡,農家出身的學生李遠山看的潸然淚下。
同窗都知道他出身貧寒,家裡為了供養他讀書很是艱難,他本人也孝順又用功,連主播的高中數學都努力鑽研學習,不肯放過任何學習機會。
看他這樣,紛紛上來安慰他。
李遠山擦擦眼淚,謝過同學。
做黃饃饃的老黃給他的感覺太熟悉了,讓遠離家鄉求學的李遠山,看著他就想起了自己的父親。
除了對家人的思念,還讓他忍不住哭的,是這裡對廣大普通農民的態度。
他們這個時代有士農工商之分,但農可不是老黃那樣的鄉民。
一輩子沒出過家鄉,沒見過外面天地,在本地也沒有多少田地的農人,都不是受人輕視,是一直不被重視。
什麼時候真有人仔細看過他們,關注他們呢?
從前,李遠山自己也有不少問題,但他不敢問,只想一心讀書科舉,讓家裡能夠改換門庭。
可是現在看到一個截然不同的後世,他的問題似乎也有了一個的答案。
[遼闊的東北平原上,成熟的小麥大面積生長,金色的麥田一望無際。
鏡頭移動,一雙手在木桌上揉弄著溼潤的麵糰,把它做成一張圓形的餅子,紮上花紋。
“將小麥發酵好,在特製的火坑中烤熟,這種圓形麵餅含水分少,極耐儲藏,是維吾爾家庭常年必備的主食……”
帶著各種顏色小帽,面貌異於中原人的男女老少走在街頭,一次就採購一大袋子的麵餅回家,大的小的,厚的薄的都有。
“新疆庫車,大家用享用美食的方式來慶祝古爾邦節。”
一大家族的人齊聚一堂,圍著坐在地毯上,面前擺滿了不同大小品種的饢餅、水果、乾果,說說笑笑扯下一塊饢餅送入口中。]
就沒吃過的秦漢人:這都什麼?
秦漢以後和有相似飲食習慣的人可看的太眼熟了:這不是在打饢\/胡餅嗎。
麵食地區的人看著不太一樣的饢餅,想起了大煎餅和鍋盔,但這兩個都不發酵,燒餅的話,也沒這麼大。
而少數民族們則是看著城市目不轉睛。
現代化的城市馬路,寬闊的馬路邊上卻有一個鐵做的饢坑,路上什麼車子都有,穿著t恤襯衫的後人,頭上卻帶著不同顏色款式的帽子和頭巾。
以後的新疆,他們也能有這樣的城市?
不瞭解的人不懂就問:古爾邦節是什麼節?
有明朝的回人彈幕回覆:我們的宰牲節,這一天會宰殺牲畜,並用這些食物款待親友和貧困的鄉鄰,大家互相道賀,彼此問候,一起唱歌跳舞玩樂。
在有效控制領域,能讓少數民族們也能有天幕的王朝是有,可能讓他們也對中央王朝有歸屬感的,不多。
一直以來,他們看天幕的態度都是糾結的。
能跟著天幕看更廣闊的天地,學習從不知道的知識,這當然很好,可那些未來的歷史,他們的認同感是遠沒有同時代的漢人認同感強的。
饢是他們的傳統食物,上面的奶茶、乾果也都是他們會吃的,古爾邦節也不只是維吾爾族大節日。
能在這個美食節目裡,看到屬於自己民族的後代、文化,這給他們帶來的衝擊是很難形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