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頁 (第1/2頁)
[英]阿諾德·託因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兩件事鼓舞著邱吉爾,使他認為他的這件事業即將成功。如上文所述,11月4日,羅斯福同意由美國對土耳其施加壓力,要後者在1943年年底之前參戰。這樣一來,一條巴爾幹戰線將自然而然地形成;一旦戰鬥在愛琴海和色雷斯打響,邱吉爾將依靠事態的發展和他那三寸不爛之舌來說服美國人去充分利用新的戰線所提供的各種可能性。第二件事是俄國人在行將舉行的會議上將有他們的那一份發言權,看來他們願意支援邱吉爾的計劃。如上文所述,10 月外長會議期間艾登同史達林在莫斯科的秘密會談,似乎證明史達林為了擴大地中海的戰鬥,願意接受推遲&ldo;霸王&rdo;計劃。在德黑蘭會議前夕,俄國人還通知美國(大概還有英國)駐莫斯科的軍事代表,表示對地中海攻勢的速度不滿。有鑑於此,至少美國人認為,史達林在德黑蘭將催逼英美擴大地中海方面的行動,當然,這完全適合邱吉爾的計劃。
但是,還得公正地強調一下,邱吉爾並不願意放棄&ldo;霸王&rdo;計劃,他只是希望把這次戰役變成一個在他看來不包含什麼不合理的冒險的行動。他不能接受美方的觀點,說擴大了的地中海戰役和&ldo;霸王&rdo;計劃是互不相容的,反倒是相信用於地中海的兵員和物資會使在法國北部登陸的任務變得相對容易一些,這樣,在1944年夏季的某個時候發動&ldo;霸王&rdo;行動,也許規模可以小一點,而成功的把握較大。地中海的作戰行動可能會使&ldo;霸王&rdo;計劃推遲幾個月,邱吉爾對此不但沒有什麼不安,反而覺得挺不錯。到1944年8月或9月,德國有可能,也許實際上將瀕臨崩潰,這樣,在法國登陸時所面臨的,至多不過是垂死的巨魔的幾陣痙攣罷了。
至於對日戰爭,邱吉爾認為,在戰勝德國以前只好把它當作幕間插曲。他覺得遠東的大戰可以推遲到1945年。他怎麼也不能同意在緬甸的叢林裡同日本人作戰的主意。1942年馬來亞戰役後,他很佩服日軍叢林戰的能力,如果去攻敵之長並企圖戰而勝之,看來是很愚蠢的。他寧願對那些暴露的海岸地帶‐‐蘇門答臘、馬來亞、爪哇‐‐進行兩棲攻擊,在這些地方海空力量可充分利用。但是登陸艇卻極為缺乏,而在最近期間他完全無意把這種艦艇用在孟加拉灣作戰,他寧可把它們用於義大利沿岸,用來攻佔羅得島和愛琴海其他要衝,也許甚至還可用來攻擊巴爾幹半島本身。倘若邱吉爾如願以償,那麼遠東將被排除在英國最近期間的攻擊計劃之外。
至於中國,蔣介石的願望和計劃就其本身而言根本沒有什麼重要性。在開羅會議上提出討論的倒不如說是史迪威將軍和蒙巴頓海軍上將為他制訂的計劃。的確,蔣的態度是有些不光彩的。他一心想在共產黨和日本人面前維持他在國內朝不保夕的軍事和政治地位,同時還得在他的政府和國民黨內部應付個人和派系陰謀的重重迷魂陣。蔣希望儲存他自己軍隊的實力,並盡其所能向美國人索取大量的供應物資,而把對日作戰的重擔推給別人。只要英美的計劃不危及他在中國國內的權力,那麼這些計劃究竟訂成個什麼樣子看來不是最重要的。他自然希望克復緬甸,因為這樣大概就可以增加對他的部隊的物資供應,可是蔣又不願意為克復緬甸而大量使用他的部隊,這些部隊在抑制共產黨勢力和維持中國蔣管區的秩序方面更為需要。
(二)第一次開羅會議 1943年11月22-26日
當開羅會議於1943年11月22日開幕時,英、美、中三國代表面臨的第一件公事就是討論蒙巴頓海軍上將總部所擬訂的計劃。蒙巴頓於10月7日抵達印度,接受東南亞統帥部的指揮權,可是組織一個新的總部參謀班子得花時間,因此,直到11月16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