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頁 (第1/2頁)
[英]阿諾德·託因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但是,在開羅會議期間,這些可能性只是初露端倪。何況,還有一個很大的問號:在滿洲和中國的日本部隊怎麼樣?當日本諸島被隔絕、被踏平的時候,他們會投降嗎?抑或他們還會從亞洲大陸獲得給養而戰鬥到悲慘的結局?鑑於被隔絕的日軍守備部隊多次進行過拚死抵抗的事實,看來不能輕率地臆斷說,日本一淪陷,就等於他們的抵抗會全部終止。
因而,儘管金海軍上將對於收復緬甸的必要性頗有懷疑,儘管他傾向於支援英國人的計劃,即繞過緬甸的日本守軍,放棄重新打通與中國的陸路交通的計劃,而集中主要力量在馬來半島或蘇門答臘進行兩棲攻擊,可是在同英國人舉行會議時,他並不準備拿自己的這些懷疑去同馬歇爾的信念唱對臺戲,馬歇爾堅信要打敗日本第一步必須收復北緬。結果,美國的參謀長們在開羅會議上組成了一條統一陣線,他們希望英中兩國部隊在美國物資、空軍和一支極小的戰鬥部隊的幫助下掃清緬甸。
羅斯福個人在戰略問題上的態度是猶豫的。他已不象那年8、9月時那樣確信&ldo;霸王&rdo;計劃是各種有可能實施的計劃中最理想的一項,同時他自然也要考慮考慮那個為邱吉爾竭力主張的關於擴大地中海戰役的主意。在開羅和德黑蘭會議前的幾個月裡,總統的思想有許多地方都是舉棋不定的。他極為關注中國的未來和戰後世界的形態,而這些政治問題與當前的軍事戰略問題又是不可分割地結合在一起的。羅斯福在他自己的參謀長們提出的軍事方面的意見和邱吉爾擺在他面前的那種截然相反的論調之間,無所適從。而試圖在兩者之間作出決定之前,他自然需要聽聽俄國人和中國人的意見,也許就是因為這個緣故,當然還有國內政治方面的原因,他一直到德黑蘭會議之後才宣佈由誰來指揮&ldo;霸王&rdo;計劃。
在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上,這些意見分歧和舉棋不定的陰影並沒有清楚地顯露出來。馬歇爾的主意很堅決,不再躊躇,不希望再改變計劃,不希望從他心目中那個最為簡捷、代價最小的取勝途徑中轉移物力。金對於緬甸的疑慮以及羅斯福對&ldo;霸王&rdo;戰役的猶豫被馬歇爾的決心,被逐漸展開的討論方式所掩蓋了。當蔣介石同意美國的緬甸計劃,史達林保證了&ldo;霸王&rdo;計劃時,馬歇爾似乎是贏定了;但是正如下文所述,他的緬甸戰略中有一部分在第二次開羅會議上又被推翻了。
得到英國參謀長委員會支援的邱吉爾前來參加這兩次會議時,決心要再一次設法修改那年早些時候作出的戰略決策。首相預見到在地中海地區擴大作戰規模可能帶來的軍事和政治上的巨大好處,還希望能說服他的盟友接受他的觀點。就在開羅會議開幕前幾天,英軍被迫逃離愛琴海的勒羅斯島,這次失敗的恥辱創痛猶新。另外,更大的原因還在於邱吉爾認為在地中海地區採取大規模行動對於一次橫渡英吉利海峽的進攻說來是必要而且有益的前奏。他的計劃是這樣的:把士兵和登陸艇集中在地中海地區,而不是把他們分散部署‐‐英國放一部分,緬甸放一部分‐‐這樣才有可能及時在義大利兩翼組織兩棲進攻,以便在1944年1月攻下羅馬,然後,根據他的意思,在2月份再把登陸艇用來進攻羅得島,只有到這時,才可把部分登陸艇調回英國,以供大規模進攻大陸時使用。與此同時,他還希望,對於希臘、阿爾巴尼亞和南斯拉夫遊擊隊的供應能夠擴大,並能說服土耳其參戰,從而迫使德國人從巴爾幹半島的南部撤退,建立起一條也許是沿薩夫河和多瑙河的某種形式的巴爾幹戰線。他相信這些軍事行動將耗盡德國的資源,把德軍從西北歐引開,如果計劃成功,就可能導致匈牙利、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這些附庸國家背叛德國,土耳其、希臘、南斯拉夫各國的人力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