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頁 (第1/2頁)
[英]阿諾德·託因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五節 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 1943年11月22日-12月6日
(一)籌備工作
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的兩年中,羅斯福和邱吉爾之間的定期會晤成了維持英美合作關係的支柱之一。長時間以來,羅斯福總想把史達林拉到英美圈子中來,並曾竭力慫恿這位蘇聯獨裁者離開他的首都外出舉行會晤。但是史達林不願失去同前線司令官們的電話聯絡,而羅斯福呢,由於考慮到威望和便利,又不願跑到俄國去。1943年9月8日,史達林提議三國政府首腦在當時已駐有三國地面部隊的波斯舉行會晤。邱吉爾是願意去德黑蘭赴會的,可是羅斯福不願意,於是談判拖了好幾個星期,直到11月10日或那天前不久,羅斯福才讓步,同意去波斯首都。
由於總統想把蔣介石和中國人拉來同俄國人一起開會,羅斯福同史達林進行的長期談判進一步複雜化了。史達林在同意舉行德黑蘭會晤時提出的條件之一便是所有其他盟國的代表必須&ldo;絕對地被排除在外&rdo;,當然,這兒指的是中國。羅斯福這才不得不分別舉行兩個會議,一次是從11月22日到26日同英、中舉行的開羅會議(代號&ldo;六分儀&rdo;),第二次是從11月28日到12月1日同英、蘇舉行的德黑蘭會議(代號&ldo;優裡卡&rdo;)。在德黑蘭會議後,為了處理一些未了結的事情,從12月3日至6日,又在開羅安排了第三次會議。
儘管大家各懷異志,儘管在開羅和德黑蘭兩會議安排停當前進行了討價還價,羅斯福還是以&ldo;小夥子般的熱情&rdo;踏上了旅途。大戰期間,沒有一次國際會議象這次會議那樣朝氣蓬勃,充滿著青春的熱情,儘管史達林和邱吉爾兩人實際上都不象羅斯福那樣相信只要有了善意和個人間的友好接觸就會萬事大吉。不過他們兩人仍以為會晤是值得一試的。於是,各國代表團對第一次共同會議懷著很大的、然而又是各不相同的希望動身了。
美國人來參加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時,思想上著重考慮三件事情:羅斯福給自己提出的最重要的目標是要同史達林就戰後合作問題達成牢固的諒解。此外,美國的參謀長們決意要扞衛那一年早些時候作出的兩個基本的戰略決策:在對德作戰方面,他們希望在1944年5月發動一次橫渡英吉利海峽的大規模進攻;在對日作戰方面,他們堅持要在對日本本土實施攻擊前實行一種旨在圍攻香港的大規模的鉗形合圍。
在由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實行戰略指導的太平洋地區,沒有特別的困難。在索羅門群島和紐幾內亞,進展都是緩慢的;麥克阿瑟將軍同美國海軍當局的關係也不是始終融洽的,但是這些都是美國自身的問題,在同英國或中國打交道時,關係不大。困難的是緬甸。根據卡薩布蘭卡會議、&ldo;三叉戟會議&rdo;和&ldo;象限會議&rdo;的決議,北緬應予收復,以重新打通與中國的陸路聯絡。為此,調撥了美國空軍和物資用於緬甸戰役,但地面戰鬥則要由英國和中國的軍隊來進行。地形、氣候和交通聯絡方面有很大的困難,另外還有個人的傾軋和黨派之爭。結果,直到開羅會議時,緬甸局勢仍然只有很小的或者根本沒有什麼進展。日本人仍佔有幾乎整個緬甸,中國和西方世界的聯絡,除空運這一途徑外,仍被日本人所切斷。這樣的局勢使美國軍界領袖深感不安,因為他們在計劃對日總戰略時是基於緬甸將在1943年度內予以掃清這一假設的,他們希望一旦同中國的陸路聯絡恢復,就能裝備並訓練一支強大的中國陸軍,使之在最後打垮日本時起到重要的作用。
對於他們的緬甸計劃的失敗,美國人的反應是更為強烈地堅持1943年沒有完成的事應在1944年進行。他們懷疑英國人對這個戰場不太熱心,而由於邱吉爾曾十分明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