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頁 (第1/2頁)
[德]卡爾·馮·克勞塞維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現在,讓我們設想一個小國同一個兵力佔很大優勢的國家發生衝突,而且這個小國已預見到自己的處境會逐年惡化。如果它不能避免這次戰爭,那麼,它不是必須利用它的處境還不太壞的這一段時間嗎?因此,它只有進攻。然而它這樣做並不是因為進攻本身會給它帶來什麼利益(相反,進攻很可能使兵力上的差距變得更大),而是因為它或者要在不利的時期到來以前完全解決問題,或者要至少暫時取得一些利益供以後利用。這種說法並不是不合理的。
如果這個小國確知敵人很快會向它進攻,那麼它就可以而且應該利用防禦來對付敵人,以便取得最初的成果,它這樣做也不致遭到喪失時間的危險。
其次,我們設想一個小國和一個較大的國家交戰,而且未來的情況對它們的決心沒有什麼影響。如果這個小國在政治上是進攻的,我們也只能要求它進攻對方。
既然這個小國敢於給自己提出積極的目的來對抗一個較強的國家,那麼,如果敵人不先進攻,它就必須採取行動,即進攻敵人。等待是荒謬的,除非這個小國在實施行動時改變了自己的政治決心。在實施行動時改變政治決心是常見的,這在不小的程度上使戰爭具有不肯定的特點,對這樣的特點哲學家也會不知道應該怎麼辦。
我們在對有限目標的考察中接觸到有限目標的進攻戰和有限目標的防禦戰。我們想用專門的章節來考察這兩種戰爭。但是,在這以前還必須先談談另一方面的問題。
直到目前為止,我們只是從戰爭目標本身內在的原因來研究戰爭目標的變化的。至於政治意圖的性質,我們僅就政治意圖是否追求積極的東西這一點對它進行了考察。
政治意圖中的所有其他一切本來是同戰爭本身無關的,但是,我們在第一篇第二章《戰爭中的目的和手段》裡已經承認,政治目的的性質、我方或敵方的要求的大小和我方的整個政治狀況事實上對戰爭起著最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我們想在下一章裡專門研究一下這個問題。
第六章(上) 政治目的對戰爭目標的影響
一個國家對待另一個國家的事情象對待本國的事情那樣認真,那是永遠不會有的。當其他國家有事時,它只會派出一支數量不大的援軍;如果這支援軍失利了,它也就認為盡到了義務,於是就儘可能地尋求便宜的脫身之計。
歐洲政治中向來有一種慣例,即加入攻守同盟的國家承擔相互支援的義務。但是,一個國家並不因此就必然與另一個國家同仇敵愾,利害一致,它們並不考慮戰爭的物件是誰和敵人使用多少力量,只是彼此預先約定派出一定的、通常為數十分有限的軍隊。在履行這種同盟義務時,同盟國並不認為自己同敵人已經處於必須以宣戰開始和以締結和約告終的真正的戰爭中。而且,就是這種概念也並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十分明確的,它在運用時也不是固定不變的。
假如同盟國能把約定提供的一萬、二萬或三萬援軍完全交給正在作戰的國家,讓它根據自己的需要來使用,讓它可以把這支援軍看作是僱來的部隊,那麼,事情就有了某種內在聯絡,戰爭理論在這方面也就不致完全陷入束手無策的境地了。然而,實際上事情遠非如此。援軍通常都有自己的統帥,統帥只按照本國宮廷的意志行事,而本國宮廷給他規定的目標,總是同宮廷的不徹底的意圖是一致的。
甚至當兩個國家一起同第三個國家真正進行戰爭時,也並不總是意味著這兩個國家都必然會把第三個國家看作誓不兩立的敵人,它們常常會象做生意那樣地行事。每一個國家都根據它可能冒的風險和可能得到的利益投入三四萬人作為股金,而且表示在這次交易中除了這點股金外不能再承擔任何損失。
不僅當一個國家為了一些對它沒有什麼重大關係的事情去援助另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