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頁 (第1/2頁)
嶽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五、廣州附近,還有比較高大的山崗,即西得勝崗、花果山、飛鵝嶺,也即今廣州電視臺、廣州市科技中心、廣州大學一帶。這幾個崗都是風化花崗巖山石,近幾年來,這裡大規模動土,幾個山崗都被推削了幾米至十幾米。基建期間,考古工作者都前往調查發掘。在廣州大學,考古人員配合推土工程於197年8月、1989年3月發現和發掘了數座西漢墓葬和晉墓,但沒有發現西漢前期的大墓。廣州科技中心基建工地,近年來推土已達十餘來深,1985年3月25日在工地發現一座西漢前期木撐墓,墓室呈&ldo;凸&rdo;字形,長96米、寬5,}米,出土有近百件銅器、陶器等文物,但多儲存不好,此墓規模圈較大,不少銅器有雛金,表明墓主生前有一定身份,可能是南越國中的一個較高階的官員。1988年5月,在其西面的另一工地上發現一座西漢前期墓,出土一枚&ldo;向責&rdo;玉印,應是墓主的私章。在今廣州電視臺基建工地,已推土將小山崗削去近二十米,只在1988年12月在崗頂三四米深處發掘了一座東漢磚室墓。這幾座山崗比較高大,可以隱藏比較大型的古墓,但近年來基建挖土都很深,考古人員卻未能在此找到南越王陵的線索。
六、至於&ldo;馬鞍崗&rdo;、&ldo;天井崗&rdo;、&ldo;悟性寺&rdo;等說,由於這幾個地方都隸屬越秀山,因此可一併視為&ldo;越秀山之說&rdo;。經查閱地方史料,結合地理環境和象崗發現第二代南越王墓及漢代陵墓昭穆制度分析,認為趙佗陵墓應在越秀山上。
越秀山是廣州的主山,屬白雲山餘脈,其東西綿延約}5公里。據《白雲越秀二山合志》所載:&ldo;越秀山在省會城北,為省會主山,由白雲山透逸而西,跨郡而聳起,東西延囊三里餘,俯視三城,下臨萬井,為南武之鎮山,&iddot;&iddot;…中峰之正脈落於越王故官,上有越臺故址。&rdo;越秀山屬於低山,其主峰越井崗海拔僅748米,周圍還有木殼崗、長腰崗、上山崗、蟠龍崗、鯉魚崗、象崗和圓炮臺等等。
越秀山是廣州最早的風景名勝地,據地方史志載,南越王趙佗當年就在此山大宴群臣,並和漢朝派來的使者陸賈同遊此山,山上還有越王臺舊址,因此越秀山也稱為越王山。在隸屬于越秀山的象崗,發現趙胡陵墓,表明越秀山不僅是趙氏王朝佳口遊宴之地,也是南越國王陵所在地。這是一個重要突破,為尋找趙佗墓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線索。
從考古發現南越國墓葬看,有如下特點:墓葬多分佈在西北郊和東j匕郊,大墓、中小墓分崗埋葬。中小墓數十座圍在一崗成一個墓群,大墓則獨佔一個山崗。從總體來看,南越國墓葬反映出&ldo;聚族而居,合族而葬&rdo;的制度。第二代南越王墓獨佔了象崗,看來,趙佗的陵墓也會獨佔一個山崗。按合族而葬制度推測,趙佗陵墓不會離第二代王太遠,而離象崗較近的山崗,比較高大能藏下王者之墓者,除上面提到的飛鵝嶺、西得勝崗和花果山外,剩下的就是越秀山了。
從氏族宗法制度來看,趙佗墓在越秀山是符合制度的。據西安發現的漢代帝陵分佈情況分析,以父為昭、子為穆的昭穆制度在漢代前期依然存在。《周禮&iddot;春官&iddot;家人》記載:&ldo;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為左右。&rdo;若以漢高祖長陵為祖位,高祖太子惠帝的安陵正是在長陵之右居於穆位。趙佗本是漢人,南越國又有不少中原人相輔,對中原的昭穆制度當然瞭解。從理論上說,南越國以趙佗的陵墓為祖位,居中,第二代南越王為穆位,居右。從考古發現看,第二代南越王趙胡的墓在象崗,位於越秀山之右,剛好是穆位。因此,推測趙佗墓在越秀山,是有一定根據的。從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