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頁 (第1/2頁)
[俄]尼·伊·雷日科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宣告在全國引起兩種不同的反響。很多共和國和州的民眾,由於搞不清楚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把對這些事件作出的驚恐反應,誤認為是一種應得到全社會支援的行動。而在波羅的海沿岸地區,人們的情緒卻是另外一種 樣子。分離主義圈子裡的人由於自己那些不體面的事情被直接點名而出現短暫的休克之後,開始群起而破壞這份宣告的聲譽。立陶宛共和國的很多社會團體,包括立陶宛共青團中央、文藝界各協會、婦女聯合會、某些全國性文化團體,均對它採取指責的立場。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媒體也加入了低毀宣告的大合唱。在宣告發表後的僅僅幾天時間裡,&ldo;美國之音&rdo;廣播節目就提到它39次,bbc25次,&ldo;德意志之聲&rdo; 27次,法國國際廣播電臺21次,加拿大廣播電臺8次,瑞典廣播電臺4次。
這些訊息都不是由通訊機構的記者發布的,被發表出來的全是議員、社會活動家及其他知名人士的發言。在此期間&ldo;薩尤基斯&rdo;創辦了一份新報紙‐‐《共和國報》,為此蘭德斯別爾基斯從美國運來了最新的印刷裝置。報紙用立陶宛文、俄文、波蘭文、英文出版,後來又出了德文版和法文版。
這裡應該提一下,戈巴契夫在回憶錄中,是如何評估他個人在這些複雜而矛盾,並對後世全國政治形勢產生巨大影響的事件中所起的作用的。他寫道:&ldo;拋開我在制定該檔案(指《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宣告》)時所起的作用不談,應當承認,我對事件採取了過於情緒化的反應。&rdo;我們在這裡又看到了戈巴契夫的文字遊戲:&ldo;拋開……不談&rdo;。離開政治舞臺後,他有義務誠實面對歷史,承認國家所發生的一切與他直接有關。他可不是一名旁觀者,或者口中念念有詞但不知說些什麼的佈道者,而是一個大國的一把手。
與此同時,反對軍隊的宣傳也高漲起來。在考納斯等城市發生了試圖襲擊部隊倉庫的事件,出現了抵制秋季徵兵的號召書,在共和國的主要城市繼續開展退還軍人證和徵兵通知的運動。許許多多的人都在要求蘇聯從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各共和國撤軍的號召書上簽了名。民主黨和&ldo;立陶宛自由同盟&rdo;在克萊佩達組織了一次群眾大會,會上提議組建民族軍以&ldo;抗擊俄國坦克&rdo;。要求以&ldo;背叛人民利益&rdo;罪審判支援《宣告》和發言反對分離主義的人。
戈巴契夫在回憶錄中承認《宣告》的效果&ldo;同預想南轅北轍&rdo;,他援引愛沙尼亞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維亞裡亞薩的一句話,後者在與戈巴契夫電話交談時說,愛沙尼亞人對檔案基調的領會非常不正常,很多人為了表示抗議而交回了黨證。&ldo;在愛沙尼亞,&rdo;他說,&ldo;除了極端主義者,從來沒有任何人提過退出蘇聯的要求&rdo;。
第6章雪崩前奏:波羅的海三國(下)
不想聽到的回答
隨著1990年1月的到來,出現了令人惶恐不安的新情況。不能排除這樣的可能性,即在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的例會上,將透過一項關於共和國脫離蘇聯的正式決議。梅德維傑夫、馬斯留科夫、斯留尼克夫、雅科夫列夫、盧基揚諾夫和拉祖莫夫斯基受總書記的委託,準備了一份提請蘇共中央審議的建議:《針對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可能作出該共和國脫離蘇聯的決定所應採取的對策》。檔案中規定了應優先採取政治和法律手段,排除使用武力。但與此同時也講到駐紮該共和國的部隊必須做好準備,以便可靠地保護公民,保衛國家安全,維護國家利益。
此外,還提出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