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 (第1/2頁)
[俄]尼·伊·雷日科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此人對自己國家持否定態度:認為它是個帝國,其中的加盟共和國似乎被剝奪了一切自由。他的思想、主張、全部活動,表明他對養育他的俄國以及這個國家的人民,其中包括俄羅斯人,沒有一絲的尊敬。本章已經詳細談到了他在波羅的海沿岸地區事變中扮演的反面角色。在高加索的時候,他也助長了納戈爾諾一卡拉巴赫地區事態的白熱化,實際上煽起了亞美尼亞同亞塞拜然之間的戰火。他把中亞各加盟共和國完全視為異己。大家都清楚,與阿富汗的邊界對於我國的安全具有什麼樣的意義,可是他卻認為,跟阿富汗的關係僅僅是那幾個加盟共和國的事。
我們追蹤雅科夫列夫的生平和活動,不能不看到他性格的基本特徵就是偽善。對他來說,我國歷史的整個蘇維埃時期就是一團漆黑。直到20世紀的90年代,當直言不諱成為時尚的時候,雅科夫列夫才開始講真話:他徹底否定1917年的十月革命和列寧。他混跡蘇共達數十年,爬到中央書記和政治局委員的地位,但對待蘇共卻完全抱仇視態度,全然看不見它在我們生活中的地位。1991年8月之後,他公開和示威性地談論自己在把黨趕下政治舞臺過程中個人的功勞。
自詡為&ldo;改革&rdo;創始人的他(當然不止他一個人),強烈地仇恨蘇維埃社會主義制度。雅科夫列夫談到集體農莊時總是怒火衝天,毫不掩飾自己對國家所有制所持的絕對否定態度。關於這一點,斯塔羅杜布採夫曾對我說起過‐‐當年他在加拿大旅行時,有過機會與雅科夫列夫大使一對一地交談過好多個小時。
但是令所有人特別震驚的是他對我國在偉大衛國戰爭中的勝利所持的無恥態度。之所以令人震驚,是因為他本人就是那場戰爭的參加者,並在戰場上受了重傷。這個人為詆毀反德國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局,作出了很大&ldo;貢獻&rdo;。在那場戰爭中,人類,首先是蘇聯人民,付出了巨大的血的代價。
戈巴契夫和雅科夫列夫是我們現實中的一對兇狠的傢伙,他們整個一生都在以虛偽的面目示人。他們一個是改革的&ldo;設計師&rdo;,還有一個是改革的&ldo;施工隊長&rdo;,無論在陰險的&ldo;創意&rdo;上還是在創意的實行上,都是狼狽為奸.互為補充。直到蘇聯垮臺之後,黨被禁止活動,這兩個傢伙才拋去假面。正是黨指引了他們的生活道路,而他們卻毀掉了黨。這兩個政客全都背叛了自己偉大的國家和人民。歷史已給予他們以符合實際的應有評價。而那個充滿悲劇色彩的年代離我們越是久遠,社會就越是能夠深刻而客觀地評估我們祖國的這兩個&ldo;該隱&rdo;的所作所為。
1989年夏末立陶宛形成的局勢在莫斯科引起了巨大恐慌。加之,如前所述,8月23日正是裡賓特洛甫‐莫洛托夫協定簽署50週年的日子,&ldo;薩尤基斯&rdo;搞起了名為&ldo;波羅的海之路&rdo;的政治行動。其規模之巨大,政治情緒之熾熱,很大程度上都同前述雅科夫列夫主持的委員會對1939年德蘇條約定性工作的拖沓有關。有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向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民眾灌輸,委員會在有意拖延時間,目的是掩蓋蘇聯領導人在二戰前夕幾年間的真實意圖。
&ldo;波羅的海之路&rdo;在維爾紐斯的行動是從大規模示威遊行開始的。這一行動由立陶宛獨立聯盟發起組織,參加者有共和國各地區人民陣線的代表。
遊行者手持標語牌,上寫:&ldo;戈巴契夫,從立陶宛撤走紅軍&rdo;,&ldo;俄國佔領者,回家去&rdo;,&ldo;立陶宛人和波蘭人,團結起來與共同的敵人鬥爭!&rdo;發言的人都聲言立陶宛受到&ldo;佔領&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