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文軒主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我們知道,秦觀要進京應舉路過徐州時,在黃庭堅的舅舅——李公擇的引薦之下前來拜見蘇軾,這是秦觀與蘇軾的第一次相見。
誰知,秦觀此次赴京的科考卻是鎩羽而歸、名落孫山。
面對自己所看重之人的科場失利,蘇軾自然為秦觀鳴不平。他在寫給秦觀的書信中,安慰道,“此不足為太虛損益,但吊有司之不幸爾。”
意思是說,這次考試的結果,不足以影響到你什麼,反而是科場的決策者應因失去你這樣的人才而不幸。
同時,在次韻參寥子的三首七言絕句詩的詩題上,蘇軾竟然加註了“時秦君舉進士不得”這樣的字眼,可見蘇軾對於秦觀的無限憐惜之情。
這時候,度支員外郎(六品寄祿官,不預司務)宋迪(字復古)拿來自己的畫作向蘇軾求跋。
此前因為轉交董傳後事的安葬費,蘇軾曾交由宋迪代辦過。此人擅長畫山水,其臨摹作品中得意者有:
平沙落雁、遠浦帆歸、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煙寺晚鐘、漁村落照,謂之八景。
蘇軾因慕其才,常與之交往。在宋迪的一幅《瀟湘晚景圖》上,蘇軾題過三首詩,還對宋迪的小兒子漢傑的畫技也讚不絕口。
徐州的黃樓建成後,蘇軾覺得此樓是密州的超然臺所不能比擬的,所以,已經事先請大表哥文與可創作一篇《黃樓賦》,以便刻石於黃樓之上。
過了一段時間,意猶未盡的蘇軾,專門安排石康伯(字幼安)前往京師親自拜見文同。石康伯這個人,字幼安,眉山人,石揚休(字昌言)之子。他與蘇軾是親家,因為蘇軾的長子蘇邁續娶了石康伯之女。
石幼安曾與文與可有交往,二人親如兄弟,所以得到文與可的畫自然就多。
蘇軾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安排,一是想當面催一下表哥,讓他趕快將《黃樓賦》寫出來,自己將親筆書寫後,刻石並置於黃樓之上。二是讓石康伯給表哥帶去絹帛四幅,還想求作竹木、怪石於其上,想把表哥的畫作當作屏風安放在黃樓上,當作徐州永遠的奇觀。
蘇軾認為,既然有了文同的詩賦與畫作在,那麼,後世就會倍加珍惜黃樓,有了損壞就會勤加修葺,黃樓就不會因日久而破敗了。
可以說,蘇軾對於文同藝術地位的見解是極為獨到的,時至今日,文與可得以流傳下來的墨竹等畫作,仍被當作國寶而收藏。
在蘇軾託石康伯帶給大表哥的信件裡,蘇軾還有一個小小的心思:那就是建議表哥在作《黃樓賦》時,一定不要過多地讚譽自己,若不這樣,自己將不好意思親筆書寫了。
石康伯走後不久,蘇軾便收到秦觀的來信。
信中,秦觀首先感激老師與參寥子的安慰之情,再就是故作一些看淡世情之辭,以化解自己落榜後的窘態。
還有就是,遠在南都的弟弟子由,曾請恩師張方平為父親蘇老泉重寫墓表。如今,張老先生已經將墓表重新寫了出來。
張方平不僅將蘇老泉新版的墓表寄給蘇軾,還特地將蘇洵的《辨姦論》一同附上,蘇軾接到信拜讀其父的遺作之後,不由得涕淚交加。
蘇軾知道,想當初先父在創作《辨姦論》時,就連他們兄弟倆都覺得“未免太過分了”。但是,彼時的張大人一看到這篇文章,就讚不絕口,甚至覺得與自己的觀點不謀而合。後來,又經過張老先生的推介,人們才逐漸知道了原本寂寂無名的蘇老泉。
因此,蘇軾又專門就此事寫了信,鄭重地拜謝了張方平大人。
這段時間,蘇軾與歐陽修的次子歐陽奕(字仲純)互通書信較為頻繁。
但以父恩被授予官職的歐陽奕,卻是英年早逝,役年三十四歲。
歐陽仲純病逝後,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