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人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嶗山道士劉若拙的故事(三)
勞山太清宮吟詩二首
華蓋真人劉若拙,如同一顆璀璨的星辰,閃耀在嶗山的歷史長河中。他從遙遠的東方海上而來,懷揣著對道玄的敬仰與追求,宛如一隻渴望飛翔的鳳凰,尋覓著那片屬於他的仙緣。
翹首南天,丹書如同一道祥瑞的光芒,從天而降。那是上天的敕令,讓劉若拙肩負起修建數座道宮院的重任。
海南天涯,自古以來便是聞名遐邇的勝地,秦皇漢武屢次東封,留下了無數的傳奇故事。而如今,元君老子與劉若拙在此初相逢,彷彿是命運的安排,註定要在這座道教名山上續寫新的篇章。
生於唐宋年間的劉若拙,恰似一朵盛開在嶗山的奇葩,為這座道教名山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宋太祖趙匡胤宛如一位英明的伯樂,敕封當時的太清宮道長劉若拙為“華蓋真人”,並令國庫撥銀兩重修太清宮一處,新建宮院兩處,這兩處新的道教宮院便是今天的太平宮和上清宮。
劉若拙,這位來自四川的奇人,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生於唐昭宗光化年間(898 ~ 900 年)。他自幼於羅浮山曜真洞出家,拜李哲玄師兄青精真人為師。後唐同光二年(924 年),劉若拙自蜀地東來嶗山尋訪其師叔李哲玄,二人如高山流水般相談契合,遂留居嶗山,於太清宮南麓建一庵,供老子神像。
因其時嶗山多虎,劉若拙宛如一位英勇的戰神,以無畏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命名“驅虎庵”,希冀能闢除虎患。明黃宗昌《嶗山志》記載他“丹顏皓首,不自知其年,衣敝衣,取掩形耳。不冠,不履,冬不爐,夏不扇。一夕端坐化去,神色自若”,他的深厚丹功修養,猶如一座巍峨的高山,令人敬仰。
當地民間傳說,劉真人龐眉皓髮,面如牡丹,他的體魄猶如鋼鐵般堅強,步履矯健,彷彿是山中的仙人。他武藝高強,帶著弟子們勇驅虎狼,宛如戰神降世,為民除害,深受百姓愛戴。
· 宋太祖乾德五年(967 年),主管朝廷道教事務的右街道錄何自守因事獲罪,被……流配遠方。趙匡胤向來聽聞劉若拙的大名,於是徵召劉若拙入京擔任左街道錄,並敕封為“華蓋真人”,讓他整頓肅清道教流派。《皇朝通鑑》讚譽他“擅長服氣之法,年逾九十卻依然精神矍鑠,步伐矯健。每當水旱災害降臨,必定會被召入宮中,設立祭壇祈禱,其道法精妙審慎”。數年後,劉若拙堅決辭官歸山,宋太祖無奈之下只好放他回到嶗山,並撥出鉅額資金敕建上苑宮作為劉若拙的道場,同時修建太清宮、上清宮作為他的別院。這便是嶗山太清宮敕建稱宮的開端,嶗山道教的興盛實際上是從劉若拙開始的,他本人也被尊為嶗山道教的十大道首之一。如今,太清宮三官殿前的兩株銀杏和上清宮院前的三株銀杏,據傳都是劉若拙親手所植,歷經千年風雨,依然生長得枝繁葉茂。
上苑宮建成之後,太祖已然離世,其弟太宗皇帝改元“太平興國”,因此上苑宮也被稱為太平興國院。
《太清宮志》卷一《華蓋真人傳》中記載了劉若拙在嶗山修行傳教的盛況:“四方的文人雅士,聽聞其名後紛紛前來求道,接踵而至,劉若拙精心挑選了十餘名弟子,傳授道家要旨。”後來,劉若拙又外出遊歷多年,並有著作流傳於世。孫夷中的《三洞修道儀》序中記載:“癸卯歲(943 年),有一位來自陽臺觀的道士,名叫劉若拙。”“陽臺觀”是唐玄宗在王屋山(今河南濟源縣)為司馬承禎所建,因此稱劉若拙為“陽臺道士”。,據推測,他或許曾登上陽臺,靜賞那修道之景。而後劉若拙“曳策南來,延於所居”,想必是居於荊南葆光子孫夷中之處。“劉君精熟法教,因得口授入道儀式、冠服品位,編為一卷”,此卷便是《三洞修道儀》,乃是道教正一戒律的重要資料。劉若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