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人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嶗山道士劉若拙的故事二、
據《太清宮志》記載:“五代時,後唐同光二年甲申(公元924年),道人劉若拙自蜀來嶗山太清宮,訪李公守中子(名道李哲玄),相談契合,遂留住焉。”雲遊多年的劉若拙訪遍中國的道教名山,來到嶗山後卻再也不願離開,他在這裡主持整修了太清宮,又修建了上清宮和上苑宮(今太平宮)。探訪師叔來到嶗山雲遊四海的劉若拙於後唐同光二年來到了嶗山,他這次來是為了拜訪哲虛道長的師弟、自己的師叔李哲玄。在太清宮三清殿,劉若拙與這位年近八十,卻鶴髮童顏、聲如洪鐘的師叔相談甚歡,聽說嶗山的獨特自然環境對修行極為有幫助,劉若拙便有了在此久留的打算。他聽從了師叔的建議,在太清宮對面臨海的山坡上蓋了一座茅庵,在那裡獨自修行。那時,嶗山經常有虎狼出沒傷人,劉若拙勇驅虎狼,為民除害,自此以後,上山採藥、伐木的山民都無需再提心吊膽,百姓感念他的功德,為他修行的茅庵送上一塊牌匾,上書“驅虎狼庵”,後來簡稱為“驅虎庵”。而劉若拙的事蹟也在當地傳播開來,李哲玄去世後,劉若拙入主太清宮成為道長。劉若拙一身武藝,且善氣功,明末《嶗山志》中記載他“丹顏皓首,不自知其年,衣弊衣,取掩形耳。不冠不履,冬不爐,夏不扇。”這裡特別要提的是“不自知其年”,這並非是故弄玄虛,而是有“道家不言壽”的道規,即要求修道之士要忘掉自己的年齡,不應以年齡長短為憂,只要勤苦修行,功德圓滿即能超出時間的限制,所以“見面論道不言壽”沿習成規。華山偶遇趙匡胤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當了皇帝的趙匡胤對道教有濃厚的興趣,聽聞劉若拙修道高深,便召他入京與其談玄論道,不僅敕封他為“華蓋真人”,還撥款為劉若拙在嶗山修建上清宮與太平宮,作為道場。這世上的道人千千萬,為什麼趙匡胤會獨對劉若拙青睞有加?據說,除了劉若拙的聲名遠播,兩人曾在趙匡胤發跡前就有過一面之緣。如今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是:劉若拙與趙匡胤曾在太華山(指華山)相見,而且趙匡胤的身邊還陪著他的軍師趙普。當年,劉若拙去太華山拜訪陳摶老祖,在途中與二人相遇,聽說兩人也是上太華山尋陳道長的,三人便同行上山。快到山頂時,他們看到在古松下的大石頭上坐著一位老道士,正與一個年輕道士對弈,於是便湊上前去,只見老道士一步失誤,把一盤眼看要贏的棋走輸了。
·趙匡胤一看急了:“這棋怎麼能這麼走呢!關鍵一步走臭了,把個江山就這麼斷送了!”老道士卻不急不慢地抬起頭來看著趙匡胤說:“敢問這位壯士也通棋藝?”“算不上高手,可贏你沒問題。”趙匡胤自信地回答。“既然如此,壯士可敢與貧道對弈一局?”趙匡胤哪堪老道士如此一激,推開年輕道士就坐到了棋盤邊:“大丈夫出入沙場,死都不怕,還怕一盤棋嗎?”老道士也不忙著下棋,捋著鬍子說:“既然壯士如此豪爽,添點彩頭可好?”趙匡胤一聽要下賭注興奮了起來,忙問賭點什麼。老道士說:“不如就以這太華山為彩頭,如果貧道輸了,壯士在這山上的吃住遊行全由貧道承擔,如果壯士輸了,那就要寫一張字據,證明太華山為我所有,與壯士無關,可否?”趙匡胤聽了內心偷笑:“這老道士真傻,太華山本來就是你在這裡,就算輸了我也沒損失。”於是爽快地說:“行,就按你說的來。”可棋局一開,趙匡胤便感到步步受限,不一會兒工夫三局全輸。老道士就像事先準備好了一樣,掏出紙筆遞了過來,願賭服輸,趙匡胤工工整整地在紙上寫下:“太華山為道家所有,與我無涉”,隨後又簽下了自己的大名。 直到此時三人還不知道,這位老道士就是他們要拜會的陳摶道長。因他精於夜觀天象,所以總是在夜裡參拜星斗,白天睡覺,於是就有了“陳摶老祖是睡仙,一睡就是八百年”的說法。他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