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可見茂才之值錢。
不過,李素想到這一點後,馬上也意識到問題:「使君……據我所知,陶謙陶刺史在五月卸任之前,似乎已經舉過幽州今年的茂才了,要不我還是等明年吧,別讓使君難做了。」
劉虞傲然道:「有什麼難做的?陶謙把幽州搞得糜爛至此,他也好意思舉茂才?他麾下那些人,一個都不配當茂才!我自會向陛下誠懇諫言,讓陛下特許我破例另舉!」
能跟蔡邕合作寫出《駁災異論》、遏制張舉逆檄的流毒,這樣的賢才都不算茂才誰還配茂才?
難道真要讓反賊噴大漢朝「舉茂才不知書」才好?
當然,這些都是奏表上的官面話。
至於實際……
一個茂才一千萬,一個對外宣稱沒花過錢的破例特招茂才,給皇帝兩千萬好了。
劉備有錢的。
第087章 表面兄弟
九月初,雒陽城。
幽州的秋收暗戰已經結束半個多月了。
蔡邕和李素聯署著述的《駁災異論》,也已經上市二十天。
當然了,是在幽州和冀州上市二十天。
考慮到商人的物流速度,雒陽附近的司隸地區,這套分為上中下三卷、一共一萬多字的論著,才剛剛上市七八天。
另外,考慮到這套書在外交欺騙胡人、清洗張舉逆檄餘毒的大業,幽州版與全國版的署名略有差異——幽州版只署蔡邕,以提高在胡人中的公信力。全國版則是蔡邕第一作者,李素附於其後。
而且這套書在全國其他地區要賣每套三卷總價八百錢,在幽州卻只賣每套兩百錢,只有全國版的四分之一,只相當於新式白紙售價的兩倍,內容幾乎白送了。
這也是為了讓幽州地區更多貧窮讀書人能幫忙擴散理論、打造輿論基礎。
好在李素把印刷生意完全託付給了甄家,這次也完全沒打算靠這種書掙錢,利潤都以甄家為主,所以甄家人非常賣力幫他控制供貨渠道,防止串貨。
既防止幽州的便宜貨流入其他市場、拉低了整體利潤。又防止全國版那種帶李素署名的書卷流入幽州。
相信以漢末的資訊傳播速度,等李素的勸降任務最終完成時,幽州的讀書人都不一定知道這套書上本該有李素的署名。等明年他們就算知道了,一切也晚了。
……
雒陽素來是天下書籍銷量最好最快的首善之區,哪怕在本地上市僅僅七八天,《駁災異論》依然賣出去了上萬套!
甄家坐鎮雒陽的商號大管事張亮,時隔半年後再次體會了一把年度書籍熱銷爆款——上一次遇到這種盛況,還是雕版印刷書剛剛出現時、幫李素印《孝義錄》和《論語》、《爾雅》呢。
而這一次,太學生們似乎又受到了那股無形之手的操縱,絕大多數人都不吝錢財買了一套。
而在京的官員和其他士子,也被太學生們的這股潮流引導帶偏,哪怕聽說此書差評較多,依然堅持買來看看。
好多人都是一邊罵一邊買,狂噴李素和蔡邕竟敢質疑先賢大儒、黑董仲舒。
這背後,張亮隱隱然感覺到:又是太常卿劉焉,在暗中不遺餘力推手,發揮他「教育主管部門」一把手的帶貨能力,促成了這一盛況。
但張亮並不知道劉焉是如何動手的,為什麼要動手。
每天傍晚關店算帳的時候,張亮都會被又一次重新整理的銷售數字與收益感慨到:
「才八天,這套書已經累計到一千萬錢銷售額了。董仲舒寫的《春秋繁露》,六月份刻印至今,累計都沒賣出這麼多吧。」
當然了,拿蔡邕/李素跟董仲舒比,也是有點欺負董仲舒了。因為雒陽城本地的讀書人,對《論語》、《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