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酒席結束後,劉虞吩咐其他人統統退下散去,他只留李素和劉備這些心腹說事兒:
「伯雅,你此番功勞不小,我定當重賞。不過,這事兒效果雖佳,但不好表現,也不好直接升你官職。我看前幾日,蔡伯稭也到中山了,你與他聯署的那份《駁災異論》也已經刻印成書。
不如等這些書傳抵京師,我也再秘表陛下、澄清說胡人此前因張舉逆檄煽惑而鼓譟妄進之舉已經平息。到時候,陛下見我們壓制住了張舉稱帝的不良影響,說不定會有所欣慰。
我就給你數功並賞、以你才學舉為本州今年的茂才,請陛下拔擢你為正千石。除別駕職務不變外,再加授『護烏桓校尉擁節長史』,從此全權負責朝廷與烏桓各部的安撫接洽。」
劉虞的打算顯然是很持重的。
因為你禍害掉了敵軍幾十萬石軍糧,這事兒並不能直接轉化為表面功勞。
換句話說,就是升官的功勞,得以療效為準,而不是隻有一些要「化驗」才能看得出來的指標。
所以,一定要等待討伐叛軍的戰事有階段性的進展,才能升官。
在張舉剛剛稱帝的時候,雙方控制區邊境還是發生了不少軍事摩擦、以及百姓動搖的。
所以穩住這些動搖、讓敵軍進一步退卻不敢惹事,這才算是階段性的功勞。
而打掉敵軍一筆糧草,只能說是最終促成這個態勢轉化的催化劑罷了。
另外,劉虞也可以在奏表中,把之前因為過境搶收糧食而引起的小規模衝突,說成是「張舉稱帝後敵軍士氣上升、猖狂進攻」。現在敵軍被擊退不再進攻,則說成是「張舉稱帝的不良影響被壓回去了」。
官字兩張口,對於有利進展的解讀,還不是州牧想怎麼解讀就怎麼解讀。
同時,李素和蔡邕寫的《駁災異論》,也能作為「張舉稱帝檄文對胡人的不良煽動影響被清洗」的解讀,一併在奏表裡體現。
至於修宮錢……老樣子,要想對外裝作不給這一千萬,實際上得暗中給遠超過一千萬,才能拿到擁節長史。李素不想出這個錢的話,就問劉備要公款,反正也是為了大家的共同事業嘛,不寒磣。
誰讓劉備現在比李素富裕得多呢。
李素稍微一琢磨,就把劉虞的深謀遠慮想明白了。
「多謝使君栽培!使君大恩,素此生難報。」李素謝恩之後,心裡也在想,劉虞對他和劉備那麼厚道,看來將來以幽州為根據地發展,有些不好下手了。畢竟對劉虞下克上肯定是要背負天下罵名的,說不定會比呂布的名聲都臭。
算了,先不想這些了。
當上護烏桓校尉擁節長史之後,對於將來再跟烏桓交涉,肯定是有優勢的。
目前的幽州牧別駕,只是代表幽州牧跟烏桓人接洽。有了擁節長史之後,你就是在代表大漢朝廷跟烏桓接洽。
就相當於原本是省外事廳的領導,現在再加一個外交部給你的駐外大使。
可不得是正一千石的高官了麼!
而且最難得的是,劉虞答應把茂才的舉薦名額給他用!從此以後,李素也算是在大漢朝權威崩塌之前,正兒八經走察舉制升遷路線的正道官了。
漢朝官員一貫以察舉為最正途,雖然沒有後世宋朝以後的「科舉官歧視其他出身的官」那麼嚴重,但總的來說還是有鄙視鏈的。
李素之前都是積功為官,雖然也有「免納修宮錢」的美名,但畢竟缺了察舉這道光環。
他孤身一人來歷不明,這輩子也不可能舉孝廉了。
現在,卻跳過了孝廉補上了更值錢的茂才,終於功德圓滿——稍微說一句,茂才和孝廉並不衝突,很多真正的名臣都是可以先舉孝廉後舉茂才的。
因為茂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