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諾獎的評議簡直像臨時拉來個草臺班子。
陸時確信,即使是第一屆,也不可能不正規到這個程度,肯定又是穿越的自己在發功。
他問道:“蒙森先生不是歷史學家嗎?”
眾人沉默著看向蕭伯納。
蕭伯納攤手,
“別問我。”
他指了指那封電報,回答:“人家說了,‘文學’,不僅應包括‘文學作品’,還應包括形式或內容上具有文學價值的其他作品。蒙森先生的作品也算。”
這話怎麼聽都像是強詞奪理。
有人忍不住吐槽:“那問題來了,我們憑什麼評價蒙森先生?”
蒙森在史學界的地位實在是太高了,史學界都不敢碰瓷蒙森,何況是文學界。
沒人接茬。
房間內陷入了安靜。
蕭伯納湊到陸時身邊,低聲說:“現在知道為什麼會出現我評我自己的情況了吧?”
陸時苦笑,
“嗯,知道了。”
諾委會掘地三尺,幾乎把歐洲所有的知名作家都挖了出來,如果不“我評我自己”,在部分地區說不定會出現候選人比評議人多的情況。
蕭伯納安撫眾人道:“大家盡力而為吧。這裡面不是也有很多我們看不懂的作品嗎?”
他說“看不懂”,指的是需要翻譯。
陸時的視線再次掃過名單,
裡面確實有泰戈爾,
但事實上,泰戈爾是從《剎那集》後才開始用孟加拉口語寫詩的,現在的作品大部分無須翻譯。
陸時往前翻,很快又發現了第一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名字——
蘇利·普呂多姆。
這位大佬的詩歌陸時是讀過的,有幾首還很喜歡,
就比如《破碎的花瓶》,第一次讀便驚為天人,將之背誦了下來。
只不過,同時期有一位作家的存在,讓普呂多姆的得獎顯得有些名不副實。
“為什麼沒有託翁?”
陸時問道。
眾人俱是一愣。
有人好奇道:“陸教授指的是托爾斯泰先生?”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思想家、哲學家,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
在20世紀初,這些代表作都已發表,
特別是《復活》,堪稱托爾斯泰長期思想、藝術探索的總結。
陸時點頭,
“沒有託翁,總顯得非常奇怪。”
有人問:“托爾斯泰先生的作品思想性很強,但技巧上該如何評價?”
陸時回答:“託翁的代表作是廣度、深度和敘事技巧的完美融合。”
他見眾人低頭思考,便給出例子:“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待在農莊想心事時就用到了意識流手法,以及列文和斯捷潘打獵時插入了一隻狗的視角,這些技法運用得十分純熟。”
眾人不由得低聲交流,
“確實,托爾斯泰的風格雖然以真實自然著稱,但也是靠技巧寫出來的,只不過他的技巧實在是太精妙、太多樣、太複雜,給人一種彷彿沒有技巧的感覺。”
“這就是渾然天成吧。”
“陸教授說的對,被提名者中沒有托爾斯泰先生真的很奇怪。我覺得,他是可以和莎翁並列的存在。”
“你說什麼?和莎翁並列?那不至於吧?”
“別因為我們是英國人就護短。說句實話,有些時候,我甚至覺得托爾斯泰先生比莎翁更強,因為我竟然能從那些經典作品裡看到他自己的思想鬥爭。”
……
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