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欄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南田用水糾紛中,黃家仗著武力,每次衝突楊家都被迫著讓步,等黃家澆完水田後再用水。這次不知怎麼的,黃家澆完水田後還不許楊家用水,為此,楊家人和黃家人打了起來。楊家族長和楊家三兄弟都不在家,家族裡男主事只有楊墨昌能主事,楊墨昌年紀八十有餘,身體還算健朗,拄著柺杖去找保長評理。現任保長韋姓,是偏向黃家的人,這次事件因為黃家太過無理,韋保長也只能勸黃家退讓。因為衝突沒有人受傷,楊家也只好作罷,衝突就這樣平息了。 黃家在那敏村是個大族,到這一代已發展到上千人了。黃家是在楊家定居那敏村到第四代時,也就是楊家出了進士楊芳文之後,來那敏村定居的。那時在那花河以南,楊家只開墾了一塊水田,就是這塊南田水田。黃家來到後,先選擇在那花河以南定居,然後在南岸到處開田墾地,其中與楊家這塊南田相鄰的水田就有很多。 剛來的時候,黃家只有六戶人家,據說是從北方逃荒而來的,經過兩代之後,黃家很快就發展到上百人。黃家來那敏村定居,並未徵得楊家人同意,那時楊家只有十幾戶人家,那敏山又地大物荒,來幾戶人居住也沒什麼,楊家也就預設了黃家。剛開始黃家要求在那敏山和楊家一起居住,楊家先祖堅決不允許,黃家不得已才在那花河南岸建房定居下來。 也許是遭到了楊家的拒絕,未能在那敏山上居住而使黃家心生怨恨,或者是嫉妒楊家出了進士,黃家從此就對楊家耿耿於懷,一直看楊家不順眼,時不時就找事情挑釁楊家。 楊家不願意和黃家共居於那敏山,也是情有可原的,黃家畢竟是異姓,又初來乍到,楊家並不知黃家的根底,怎可放心和黃家住一起呢。那敏山雖然不是楊家的私產,但是楊家先到,並且在那敏山住了四代,楊家就可以不讓黃家一同住在那敏山上。黃家是後來者,能在那花河南岸定居並得到楊家的認可,就已經是佔到了莫大的好處。既然與楊家為鄰,黃家就應該和楊家和睦相處,共同發展。然而黃家顯然並不領情,反而心生怨恨,這就是以怨報德了。楊家是謙謙君子,對黃家的無理和挑釁並不以為然,本著鄰里鄉親的,也就不去計較了。殊不知,楊家卻因為寬容而埋下了黃家這個禍根,終將被黃家所害,這是後話。 歷代以來,楊黃兩家都因為田地,水源和各種事情爭鬥不休,楊家都處在劣勢,被黃家壓上一頭。發展到現在,黃家更是勢大家雄,黃姓人數佔到那敏村總數的大半以上。楊家在那敏村雖然比黃家更久遠,人丁發展卻很慢,到楊綿健這一代也只有五百多人。這正應了地理先生所說,楊家居住的那敏山是福地,但局地小,人口開枝散葉慢。黃家居住的不是福地,勝在地闊勢廣,開枝散葉自然就快。地理先生的說法,在楊黃兩家的發展史中得到了印證。 黃家這一代的家主是黃大能,七十歲年紀,是竹山宗的副宗主,武功已達到靈虛境九層。黃家嫡系一族有一百多人,加上旁系,黃家已有一千二百多人。黃家佔據了那花河南岸的一大片坡地,那花河南岸的大片田地,大部分都是黃家的。出村大路穿過黃家居住的坡地,黃家嫡系和旁系大部分都居住在大路的左邊,小部分旁系和韋,賴,玉三姓居住在大路的右邊。這條大路一頭連線那花河石橋,直達楊家拱門,一頭從村口大榕樹旁通往村外。石橋是楊家先祖所建,也是楊家通往村外的唯一通道。黃家房屋的分佈,大體是由那花河邊往南延伸,也有一部分往村路右邊發展。 現任家主黃大能育有三男兩女,老大黃先道,元陽境九層,是竹山宗的內門長老。老二黃谷生,嫁鄰村那樸村成家。老三黃先和,四十多歲,竹山宗律堂長老,元陽境五層。老四黃武,元陽境九層修為,現任黃家拳場館主,原來是竹山宗外門長老。老五黃谷麗,元陽境一層,黃家拳場副館主。三男兩女中,黃先和是比較出色的一個,因為他生了一個名叫黃肖的兒子。這個黃肖今年才八歲,兩歲多就開闢氣海,現在已經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