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頁 (第1/2頁)
張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他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甚至影響到今日的臺灣‐‐興儒辦學。早在公元1662年臺灣初平時,隨鄭經留守福建的陳永華就寫信給鄭成功,力陳在臺灣興儒辦學的重要性。後來隨鄭經赴臺後,再次把興辦儒學提上日程。彼時臺灣,之前荷蘭殖民者大行&ldo;去中國化&rdo;,在島內傳荷蘭文,興基督教,陳永華到後改變了這一切,永曆九年(公元1665年)起開始&ldo;建聖廟,立學校&rdo;。首府設&ldo;國子監&rdo;,為最高學府,地方設&ldo;府學&rdo;、&ldo;州學&rdo;、&ldo;縣學&rdo;,並規定&ldo;送子入鄉塾者,免徭役&rdo;,可謂是臺灣特色的&ldo;義務教育&rdo;。科舉制度也隨即建起,分州試、府試、院試,院試得中者入國子監學習3年後參加&ldo;中試&rdo;,中試得中者則&ldo;補六官內都事&rdo;,一套完整的儒家教育體系由此建立。而&ldo;興儒&rdo;的另一舉措就是招納人才,中國大陸,乃至東南亞各地的諸位前明學者紛紛來投,至鄭經統治中葉,已達上千人。這些人都由陳永華主持安置,賢者安排職位,或講學或為官,即使一時未及安排的,也由政府發放俸祿&ldo;恩養&rdo;。苦心經營下,原本&ldo;化外蠻夷叢生&rdo;的臺灣島,成為&ldo;衣冠文明之地&rdo;。此後數百年裡,時事變遷,未變的是臺灣島國學興盛,英傑輩出,畢竟金戈鐵馬只能喧囂一時,文化才能永久。
當年鄭成功命陳永華輔佐鄭經時,曾對鄭經說:陳永華是天下奇才,我留他輔佐你,你應以老師之禮待之。而觀陳永華一生,鄭經確實做到了。
幾十年同風雨共患難,這對君臣感情之深厚,不亞於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對明君賢臣的組合。陳永華興辦儒學,推廣屯田,發展商業,條條政策,哪怕得罪權貴重臣,鄭經也傾力支援,言聽計從。陳永華執法嚴格,不徇私情,常有宗親宿將在鄭經面前哭訴,大進讒言,反被鄭經勸道:你等要遵紀守法,否則犯到陳永華手裡,我也救不了你。永曆十四年,視察基隆屯田的陳永華感染風寒,臥病在床,鄭經聞訊後大驚,率太醫急赴基隆,親自餵水端藥,調理數日。鄭經還將自己的長子,內定的繼承人鄭克臧託付於陳永華,期待兒子能在陳永華的調教下,成為一代英傑。《鹿鼎記》裡的武俠故事屬虛構,而小說中的陳近南一句&ldo;王爺以國士待我&rdo;,確為實情。
推心置腹的結果,是興屯墾,整綱紀,促商旅,開商路,鄭經治下的臺灣,這個為海峽對岸大儒們所鄙薄的&ldo;海匪政權&rdo;,成為一個豐衣足食,商旅繁榮,法令完備,文化昌盛,生機勃勃的世界。封建禮教裡是&ldo;亂倫逆子&rdo;的他,確為一個不負先父重託的守成者。
【六】
但這個豐衣足食,商旅繁榮,法令完備,文化昌盛,生機勃勃的世界,終於還是毀滅了,為什麼?
說到臺灣鄭氏小朝廷的覆滅,大多的原因均歸結為鄭經死後,臺灣鄭氏集團內部派系林立,內鬥不止,政治腐敗,少主當國,馮錫範等小人禍亂朝政的問題。而縱觀其滅亡,這些原因都是次要的。
覆滅的原因,其實早在清康熙十一年就種下了,是年三藩作亂,鄭經乘機出兵,攻佔潮州、漳州、泉州等地,並與耿精忠相約&ldo;與事互助,無事勿擾&rdo;,一時間震撼清廷,形勢大好。這次出師,身為股肱重臣的陳永華從一開始就是反對的。早在耿精忠遣使至臺灣,約定共同進軍的時候,陳永華就力陳:&ldo;三藩不可信,更難成事,而今清廷議臺灣,尚在猶疑間,而我以小事大,正可行韜光養晦之計。若出師,正堅其決心,後患恐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