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齊國的稱霸之路,完成於齊桓公,卻起始於齊桓公的兄長齊襄公。齊襄公在位時期,正是鄭莊公去世後,鄭國&ldo;曇花一霸&rdo;後迅速衰弱的時期,做了多年小弟的齊國也因此鹹魚翻身,開始了做強之路。齊襄公在位時期做過的重要事情有兩件:一是透過連年對魯國的戰爭,連續多次擊敗魯國,使魯國與齊國之間的差距日益拉大,東方諸侯國因為齊魯&ldo;戰略平衡&rdo;,迅速倒向了齊國一邊;另一件事,就是透過鄭國的內亂,採取扶持新君、發動政變等方式,造成鄭國國內勢力分裂。當年作為齊國大哥的鄭國,此時卻已淪落成被齊國玩於股掌的地步。但饒是如此,齊襄公本人的才略卻距當年的鄭莊公甚遠。此人雖有大略,處事果決,但為人性情殘暴,且嚴苛猜忌,對待屬下甚至親族,都非常苛刻橫暴。
齊國長期不能成為霸國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政治體制落後,相對於鄭國早在春秋早期就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提高了國家行政威權,整合了國民經濟,齊國卻差得很遠。它最大的問題是國家力量分散,國內宗族林立,富庶的國民經濟無法轉換成國家財富,表面繁榮的政經局面,更難以整合成強大的國家力量。長期以來,齊國早已是諸侯中的經濟強國,卻並非軍事強國。齊國經濟富裕,物產豐庶,既非臨近邊地,又非四戰之地,百姓生存壓力較輕,除了早期姜尚節制東方平定叛亂,以及後來與東夷的徵戰,大多數情況下,承平日久的齊國,在軍事戰鬥力和軍事動員能力上,都遠遠不及其他諸侯國。齊襄公時期,透過個人的高壓統治政策,振奮了齊國的武備,開始崛起,但政治制度不改,霸業根本無從談起。齊襄公對待臣下的一貫方式,就是逮著好用的人,就拼命用,又讓馬兒跑又不讓馬兒吃草,直到用廢為止。
公元前686年,齊襄公照例這般,他派手下大夫連稱、管至父二人戍守和魯國交界的邊地葵丘,行前說好了到時間後派人替換他們兩個,可到了規定期限,齊襄公卻彷彿忘了這碼事。兩位想家的官員反覆打報告請求調動,齊襄公除了裝糊塗,就是打哈哈,還是想把人家用廢。這時期的齊國,因為連年參與徵戰,國家財政捉襟見肘,齊襄公又拆東牆補西牆,降低了各路宗室的俸祿待遇,包括他的堂弟公孫無知。這位堂弟名字叫&ldo;無知&rdo;,行為是更無知,竟然一怒要造哥哥的反,並且和那兩位駐守葵丘的官員一拍即合。結果,三人發動政變,一舉殺掉了齊襄公,狠狠地報了把仇,但報仇報痛快了,麻煩卻來了,國不可一日無君,殺了齊襄公誰接班?先是公子無知自立為國君,很快被臣下所殺,偏偏這時期的齊國,竟無人有資格繼承國君之位。齊襄公苦苦追求的霸業,非但沒&ldo;霸&rdo;成,卻反而讓人給&ldo;罷&rdo;了。
&ldo;罷&rdo;完了的齊國,局面已亂得不能再亂,夠資格繼承王位的人,全都不在國內,國都臨淄城內,就留著一幫群龍無首的大臣在守株待兔。待的&ldo;兔&rdo;很簡單:能繼承王位的人。主要的人選有兩個,一個是齊襄公的弟弟公子糾,此時正在魯國,一個是齊襄公的另一個弟弟公子小白,此時在莒國。兩個人資格差不多,距離首都臨淄的距離也差不多,支援的大臣更差不多。接班的關鍵就是:誰先搶到算誰的。
所以倆人就開始搶了,搶的方式就是比賽跑,誰先回到臨淄,誰就繼承王位。當時公子糾的條件更便利,他所在的魯國被齊襄公揍了好多年,吃夠了苦,早想著扶持一個和自己要好的人登基,以便為將來牟利。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國,打的算盤也差不多,但魯國的實力遠遠強於莒國。好在齊國的大臣還是很有愛國心的,誰都不願意看到新國君是魯國的傀儡,所以齊國的兩大家族高氏和國氏趕到莒國,明確表示了對公子小白的支援。接著,雙方就開始&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