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西河地區的獲得,在戰國早期的諸侯戰爭中有著重要意義,秦帝國東出的道路被完全堵死,之後的很多年裡,他們不得不對魏國採取了消極防禦政策,同時開始向魏國學習,積極地謀求變法。而對此時的魏文侯來說,魏國得到了西河,也就得到了當地的千里沃野、大量的人口、珍貴的戰略要地,這樣重要的地盤,當然也要可靠的人去把守,除了吳起,也就沒有別人了。
公元前408年,魏文侯設立西河郡,吳起被委任為西河郡守,這是他軍事生涯裡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從此開始,吳起開始以西河為基地,開始了他戰場的表演。吳起的軍事思想與其他軍事思想最大的不同,就是吳起提出了軍事建設的思想,在他的軍事理念裡,臨陣指揮固然重要,但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卻是準備情況與經濟情況。所以在軍隊建設上,吳起採取了開發水利、儲存軍糧的措施,同時對於麾下的軍隊進行精簡。他編選出了由精銳士兵組成的&ldo;武卒&rdo;,在戰國早期,武卒是一支戰鬥力超級恐怖的步兵軍團,凡是被選入武卒的魏國士兵,都是可以拉20石強弩,並且具有高耐力奔跑能力的精兵,凡是能夠入選武卒的魏國士兵,不但免除全家的賦稅,更給予優厚的國家補償。所以在當時的魏國軍隊裡,作為一個士兵能夠入選武卒,不僅僅意味著這個家庭的生活狀況可以從此大變樣,更意味著一種無上的榮譽。從那時候起,魏國軍隊計程車兵們開始苦練殺敵,上演士兵突擊的勵志故事,人人都為能夠成為武卒而努力。與此同時,吳起非常重視邊境的生產,多年以來他採取屯墾政策,命令士兵們戰則為兵,歸則為農,在當地積極發展生產。所以他到任沒幾年,西河當地就出現了倉儲豐厚、經濟富庶的局面。
這樣的局面自然讓秦國眼紅,西河的丟失,也是秦國人不甘心的,所以從吳起就任西河郡守之後,秦帝國就頻繁地調集重兵,意圖一舉奪取西河。這時候的魏國,在西河地區很少採取主動出擊的戰略,當時魏國的重兵,大都集中在東線,用於對齊國和楚國的作戰,所以吳起基本得不到中央支援。西河面臨著極其巨大的戰爭壓力,但是吳起不懼,他鎮守西河的時間長達27年,在這27年中,他和西北的秦帝國經歷了大小一共96次戰鬥,其中76場取得了勝利,剩下的20場是平手,可以說是真正意義的&ldo;不敗將軍&rdo;。這其中,秦帝國曾經幾次不惜血本,發動舉國兵力對西河地區進行東徵,特別是在公元前389年,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陰晉之戰。這一年秦國動用了舉國50萬大軍,屯兵在山西陰晉,計劃一舉東進,拿下整個河西地區,當時魏文侯已經去世,即位的魏武侯非常驚慌,身為西河郡守的吳起卻不慌。多年以來,他早就在當地採取了種種措施,比如設立軍功獎勵制度,激勵士兵殺敵,而且每次戰後,都要舉行大規模的慶功活動,表彰戰爭中的死難者,所以每次有戰爭發生的時候,西河當地魏軍,大都把打仗當成一種榮譽,甚至好多人連盔甲都來不及穿,就急急忙忙要求投身戰場。所以秦國人雖然多,在求戰慾望高漲的魏國人眼裡,也不過是一盤肥肉而已。
吳起知道,要啃下這塊肥肉不容易,為了能夠保證一戰必勝,吳起做足了文章,首先抓住了秦軍人數雖多,但是軍隊部署分散,容易各個擊破的弱點,決定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其次就是這次參戰計程車兵,除了少數老兵之外,大多數都是從來沒有立過軍功的新兵,這些人雖然作戰經驗不足,但是立功心切,求戰慾望極其強烈,吳起本人也以身作則,親自帶領軍隊沖在第一線。他甚至頒布命令,做騎兵的一定要看護好自己的馬匹,做戰車兵的一定要看護好自己的戰車,如果戰後發現騎兵丟了馬,戰車兵丟了車,就算是建立了戰功也不予表彰。這樣做是有道理的,秦軍人多,而魏國士兵作戰經驗有限,所以必須要保證從軍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