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除了理解孔子的思想外,在周遊列國的一路上,顏回也鞍前馬後,照料孔子的飲食起居,甚至不在意因此遭到任何的誤解。其中的一件事就是,當時孔子他們餓了幾天幾夜,子路好不容易弄來了一石米,趕快做飯給孔子吃,顏回負責燒飯,當時子路在旁邊無意中看到,顏回竟然在偷吃,這在儒家弟子裡,是非常大逆不道的行為,認定顏回大逆不道的子路,趕快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孔子,孔子知道後並不相信,然後經過一番盤問,總算得知了事情的原委。原來顏回在做飯的時候,一不小心有一些沙子吹進了飯裡,顏回趕快用勺子把混雜了沙子的稀飯舀出來,但是扔掉了又可惜,就自己吃掉了,這件事情讓孔子感慨頗深,他當場感嘆說:&ldo;人都說眼見為實,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眼睛看見的,也可能是虛的。&rdo;經過此事,顏回至孝的名聲,讓眾位弟子更加心悅誠服。
顏回除了對孔子至誠至孝外,更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而不像許多人想的那樣不知變通。顏回跟隨孔子回到魯國後,當時魯國有一個著名的馬車手叫東野畢,在整個春秋諸侯中都頗有名聲。但是顏回對東野畢卻有不同的看法。有一次魯定公問顏回,東野畢是不是適合駕車,顏回回答說,他駕車的速度很快,但不到3天,給他拉車的馬就會逃跑。事實證明顏回的眼光準得離譜。東野畢被叫來給魯定公拉車,沒3天時間,馬全跑光了。大為驚訝的魯定公,問顏回是怎麼看出來的,顏回的回答是,東野畢駕車的技術雖然好,但是他根本不懂得愛馬,每次都讓馬竭盡全力地跑,日久天長,再好的馬也受不了,不是被累死,就是逃跑。顏回又舉出了他所敬佩的大舜的例子。他說大舜當年駕車,從來不讓馬竭盡全力,馬跑的時候,都是要留有餘力,這樣,馬才會長久地為他效力。其實治理國家的道理也一樣,做君主的對待老百姓,就應該像大舜駕車一樣,不能過度地剝削,而是應該主動與民休息,這樣才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老百姓也才能夠安居樂業,否則老百姓逃跑,就像馬逃跑一樣。這其實是在借馬說人,用駕車來說治國的道理,宣傳的還是他所倡導的&ldo;仁政&rdo;思想。由此可見,顏回同樣有睿智且眼光獨到的一面,如果他不是英年早逝,在春秋的政壇上,很有可能會一展抱負。
【四】
在孔子的弟子中,受到孔子稱讚比較多的,除了顏回外,還有閔損、冉耕和冉雍。他們的共同特點,都是在孔子心目中具有很高德行的人。《論語》中對他們3個人的記錄裡,閔損的記錄是非常多的,他和顏回一樣,是一個輕視功名利祿的人。司馬遷的《史記》裡也曾說他&ldo;不事士大夫,不食君之俸祿&rdo;,是一個視功名利祿為糞土的人。孔子對於他的看法是,閔損這個人很少說話,但一旦說話,都是道德水準非常高的至理名言。而且他和顏回一樣,都是魯國人,且他們趕上了三桓奪權。那時候的閔損,也堅決絕三桓的拉攏,特別是當時三桓中的季氏,曾經想招募閔損做自己的家臣,這是當時許多&ldo;士&rdo;都夢寐以求的,而閔損卻嗤之以鼻。當時的季氏很有誠意,三番五次地派人來請,閔損卻一點面子也不給,他對來邀請他的使者說&ldo;好好地給我辭了吧,如果你們再來逼我,我就立刻逃走&rdo;。從這件事情上看,好像閔損是一個性格外向高傲的人。但事實上,閔損在當時孔子的弟子中,是出了名的謙虛的。他在孔子的身邊時,對所有的人都是和顏悅色的,即使在師兄弟之間討論問題的時候,他脾氣也非常好,幾乎從來不發火,脾氣暴躁的子路等人,對他也非常尊敬。性格的反差,足見閔損嫉惡如仇的性格,在他的眼裡,三桓架空國君,變亂祖宗的章程,這就是大惡,和這樣的人合作,對自己是一種恥辱。所以孔子把他和顏回一起列入&ldo;德行&rdo;中的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