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越國的強大,和吳國基本是同一時間段,也就是春秋的中期。但比起吳國的地理位置來,越國要想北進爭霸,吳國卻是他們必須要突破的一個障礙。就像吳國要突破楚國的障礙一樣,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當吳國把戰勝楚國作為戰略重點的時候,越國也在吳國的背後,亮起了磨礪已久的刀鋒。
在吳國滅楚時期,越國在位的國君是允常,這同樣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君王。在吳國傾舉國之力西征楚國的時候,他們在最關鍵時刻給了吳國一刀,迫使吳國倉促退軍。但短暫的甜頭之後,就是吳國的打擊報復,此後兩國之間相互交戰不斷,允常去世後,其子勾踐即位,對吳國的戰爭,也繼續佔據上風,甚至吳王闔閭本人也在與越國的戰爭中受傷,不久就去世了,這樑子結得大了。
闔閭死後,深知&ldo;兔死狗烹&rdo;道理的孫武早已經隱居,吳國失去了當時最傑出的軍事統帥,但軍隊依然強大。闔閭之後繼任為王的就是夫差。早期的夫差,是個銳意進取的帝王,他繼續任用伍子胥,開始了對越國的復仇之戰。公元前494年,吳國發動了對越國的全面進攻。在會稽山之戰中,越國被打得只剩下5000人,越王勾踐眼看全軍覆沒在即,好在其臣子范蠡、文種兩人獻策,用重金賄賂吳王夫差的寵臣伯喜,經過伯喜勸說,夫差接受了勾踐的投降,越國因此成為了吳國的屬國。對於這段典故,通常的說法是,越國用投降以及財寶欺騙了夫差,伯喜的讒言,更使吳國上了當,接受了勾踐的投降。但作為一個深謀遠慮的英主,夫差對於此事的考慮遠不止這些。這時期的夫差,最大的目標是北上爭霸,壓服中原諸侯,越國對於他,只不過是一個小麻煩而已。而且對於吳國的爭霸來說,春秋時代的&ldo;歷史經驗&rdo;是:但凡是最後稱霸的國家,對於周邊威脅自己的鄰國,往往採取迫使其投降的政策,並不滅其國。因為一旦決定滅其國,很可能會引發更劇烈的反抗,拖住爭霸的後腿,因此只要最大限度地削弱對手,讓其聽命於自己,就算達到了目的。這樣,接受越國投降,對於當時的吳國來說,也就成了最好的選擇。
而吳國的失策在於,他們錯看了勾踐本人,與所有成為霸主的英雄一樣,勾踐也具備成為春秋霸主的最重要品質‐‐隱忍。之後,就是勾踐&ldo;臥薪嘗膽&rdo;的故事。夫差把勾踐抓到自己的國家,讓他給自己當傭人,忍!夫差不斷地羞辱勾踐,忍!夫差要勾踐不斷貢獻美女財寶,繼續忍,忍來忍去,夫差就這樣對勾踐放了心,大膽地放他歸國。這一放,就是放虎歸山。
勾踐歸國後,開始了勵精圖治的復仇之路,這時期他的政策有很多,但是比較特殊的,卻是他採取的獎勵生育的政策。當時越國的法律規定,越國境內的青年男女,男人在20歲之前,女人在17歲之前,都必須要婚配,婚配後生兩個孩子的,國家出錢養1個,生3個孩子的,國家出錢養兩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ldo;十年生聚,十年教訓&rdo;。對外政策上,越國奉行的是四面結好的政策。對西邊親近楚國,對北面聯合晉國,總之團結一切可以團結對付吳國的力量,對吳國實行表面恭順,實質上分化瓦解的政策。而這時期吳國的情況,通常的說法是,志得意滿的吳王夫差,開始貪圖享受,不理朝政,國家逐漸走下坡路。特別是他逼殺了對吳國崛起立有大功的伍子胥,更是一大敗筆。但吳國這時期最大的敗筆,不是不思進取,而是太過進取。擊敗越國後,夫差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北進上,這時期吳國北上稱霸的主要對手,已經換成了中原諸侯中的齊國。齊國在經過齊景公勵精圖治後,實力大為增強,當時的勢頭,已經壓過了傳統的兩大強國晉國和楚國。在夫差即位後的第12年,吳國發動了對齊國的進攻,一舉擊敗齊國。但在伍子胥的堅持下,吳